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走出去的探索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走出去的探索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就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应对经济全球化策略需走出去进行探讨,提出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化机遇和迎接全球化挑战、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六项建议,走出去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出色的经济,平庸的企业。这是个简单而又有冲击力的困惑,在中国经济已经自证为奇迹的同时,这个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有着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组合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说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必须让中国走出去?

  纵观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进程,也有一些具体的轨迹可循。在流通、家用电器和IT等行业内,一批像海尔、联想这样的中国明星企业的国际化努力其实早已开始。而根据这些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模式。首先是以现占有全球集装箱市场46%的中集集团为典型案例的”低成本扩张”模式:通过整合国内市场,在采购、生产、运输上获取巨大的成本优势,然后再整合这个行业进军国际市场;其次是以TCL收购施耐德、合并汤姆逊彩电业务为代表的”收购与兼并”模式:其关键在于并购的目标企业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行业结构,再就是比较高的进入壁垒;”自创品牌、自建渠道”是第三条道路,日本和韩国的大企业,无论是松下、丰田、索尼还是三星、现代、LG都是这种模式的结果;”OEM”是最后一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5%左右的格兰仕,尽管并不打自己的品牌但利润也相当可观。不同于电子消费类的商品,石油行业、冶金行业等领域内品牌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说,对于有远见的企业来说,国际化不是一个要或者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如何在十倍速世界里竞争、生存和盈利的命题。你不出去,别人同样会进来;你不去叠加别人的比较优势,别人会来叠加你的。

  实际上,“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本身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业界观点认为,国际化不能称为一个战略,甚至也不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寻找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企业的国际化,事实上是研发、产品、品牌、营销、竞争、人才、资源开发等一系列公司战略的组合。企业的国际化与否以及如何国际化是一个微观意义上的决策、执行过程,作为独立市场主体,是否具备战略意识和能力极为重要。

  罗兰贝格2003年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电视机、个人电脑和空调等为产品领域的中国厂商,由于供求关系反转造成产能闲置而产生寻求新市场的冲动,执行起了”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战略部署甚而带有投机色彩,这些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成败参半。

  和所有后进国家一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为企业力量所推动。2000年,国家高层提出”引近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战略思路,企业通过简化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赴海外投资。

  事实上,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今天,”走出去”战略不单纯是微观经济的宏观辅助,其本身蕴涵着一系列的国家意义。通过政策简化和运用金融手段提供良好政策环境,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品牌将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另外,这一轮宏观调控其实是一个信号–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而全球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一个调整期,以产品价格下降为主要特征,很多公司濒临破产,中国企业在这个时间点走出去,可以用较低的费用购买国际高新技术公司或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将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全球经济再平衡中

  2004年9月7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再平衡还是再衰退》的研究报告中,摩根士丹利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提出观点表明,企业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赖于把更加宏大的环境因素放到企业战略之中。

  罗奇认为,世界经济正在艰难地进行一次再平衡,(中国)企业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宏大图景里来考量自己的发展战略。今年以来的数据和信息显示,美国需求一直疲软而中国宏观调控持续进行,再平衡已经进入了第一个流程。

  是具备战略思考素养的中国企业家们临风而动的时候了。到底,在全球性通货紧缩逐渐逼近的年代,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该怎么进行下去?中国”转口贸易”模式隔离国际化机会?

  一种在理论和实业界同时开始盛行起来的观点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本国企业绩效制造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这20多年来的崛起奇迹是依赖企业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外资企业持续涌入的直接投资而成的。200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为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0%,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借力中国经济规模及增长率,从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依旧缺失。

  在日、韩经济起飞的时代,因为企业乃至企业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和商品出口上占领制高点,打造国际化企业和品牌成为不二目标。今天为世界所熟知的日、韩企业可以说都是这种战略目标的产物。

  1978年以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也沿循了工业化和贸易促进的战略,但主要增长模式却是”转口贸易”。在这个模式下,中国吸纳以”加工贸易”为主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变成了一个不断加强的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办厂甚至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迁徙到中国,出于产业链条的延伸效应,更多的外商来到了中国。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基地成型了,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外资企业在主导中国的进出口,显然不利于中国企业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战略规划。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日益冲破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原有的孤立、封闭状态,而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步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根本上说,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是全球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它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对于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化机遇和迎接全球化挑战、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