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历代发展总汇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历代发展总汇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企业战略管理是对宏观环境、行业态势、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资源情况做出分析,并根据企业的愿景开展战略定位、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与优化的整个过程。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些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取得的主要理论成就。

  一.早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期~20世纪60年代早期)

  在早期战略理论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运用战略思想对企业内部诸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

  在20世纪初期,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首要职能。这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战略概念,把战略观念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实践。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钱德勒出版了《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市场需求,确立了“环境—战略—结构”分析方法,形成了“结构追随战略”思想。

  二.经典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80年代)

  在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幅度越来越大,企业经营已从单一主业发展到多元化经营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注重内外环境结合的研究,形成了10个不同的理论学派。

  1企业家学派(TheEntrepreneurialSchool)

  企业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科林斯和摩尔。该学派认为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强调领导的积极性和战略直觉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将战略制定归功于个人直觉,另一方面认为不存在规范的战略制定过程。

  2计划学派(ThePlanningSchool)

  计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索夫。该学派认为:战略构造应该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计划的全过程;战略计划的实施则应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进行。

  3学习学派(TheLearningSchool)

  学习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奎因。该学派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自然选择形成的。

  4设计学派(TheDesignSchool)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肯尼斯.安德鲁斯教授。该学派认为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战略必须由企业高层经理负责,战略应当清晰、简明,且易于理解和贯彻。

  5定位学派(ThePositioningSchool)

  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该学派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分析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分析。

  6认知学派(TheCognitiveSchool)

  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道。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由于战略家们认识能力有限,面对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和有限的时间,战略过程也可能被歪曲。

  学习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文化和政治的观点,认为组织文化有助于组织适应外部变化但也束缚着管理人员的思想,而政治因素导致决策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过于注重相关利益;

  (2)自然选择观点,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具有很强的力量和不可预测性,任何综合性的战略都难以应对;

  (3)想象观点,认为有些理性分析方法和技巧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难以发挥作用,经理人应凭自己的直觉和想象。

  (4)逻辑渐进观点,认为由于组织和环境非常复杂,战略家们无法制定出一套全面的最佳方案;

  7文化学派(TheCultureSchool)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莱恩曼。该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根植于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战略制定过程是一个将企业组织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战略的变化不会超出企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现存文化。

  8结构学派(TheConfigurationSchool)

  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勒。该学派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种结构,即由一系列行为和特征组成的有机体;把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整合,即由其它各种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的体系。

  9环境学派(TheEnvironmentalSchool)

  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茨伯格。该学派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让人们关注环境因素,是环境迫使组织进入特定的生态位置,从而影响战略,拒绝适应环境的企业终将死亡。

  10权力学派(ThePowerSchool)

  权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费弗。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团体运用权力、施加影响和不断谈判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共同认可的战略意图,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和战略执行活动。
  三.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早期)

  在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从环境转移到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得。

  1核心能力学派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寻找最有价值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能力,难以模仿、复制或超越,并具持久性,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在核心能力理论的指引下,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等战略方法被普遍认同和采用。

  2战略资源学派

  1995年,克里斯和蒙哥马利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了战略资源观,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培植和发展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企业战略管理的工作就是培植和发展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运用能力。在企业竞争实践中,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3行业结构学派

  行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提出了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创建了用于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即进入者威胁、替代者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正是这几种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并且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模式: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波特还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模型,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分析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

  四.超越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都比较偏重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而战略联盟的出现,则使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重点由竞争转向联合,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创新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超越竞争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1边缘竞争战略理论

  1998年,布朗和艾森哈特在《边缘竞争》一书中提出了边缘竞争战略理论。该理论基本思想是:企业应通过不断的管理变革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调整和改造企业优势,以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将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

  2战略生态理论

  1996年,美国学者穆尔在《竞争的衰亡》一书中提出了战略生态理论。穆尔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成员。商业生态系统不遵从传统的行业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规的行业界限内部不断发展,也可以跨越常规的行业分界线。

  3整合的企业竞争分析理论

  1996年著名美籍华裔学者陈明哲教授发表的《竞争者分析与企业竞争:趋向理论的整合》一文,综合了竞争对手分析和企业间竞争这两个核心问题、综合了基于产业与基于资源的企业战略理论的竞争思想、并给出了两个综合性指标,提出了以预测企业间进攻与反击行动为目的的竞争分析框架。

  4战略转折点理论

  战略转折点理论的提出者是布格尔曼和葛洛夫。该理论认为:在竞争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的产业中,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会使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行动之间产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常常会引起组织中出现战略矛盾,这种矛盾将阻碍产业或企业的转型,是组织面临的“战略转折点”(SIP)的标志。因此,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依赖于高层领导者从这种战略矛盾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该理论提出了以战略矛盾、战略转折点、战略认知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明确了高层经理人在其中的作用及适应性学习型组织在转型式战略变革的重要性。

  5动态能力理论

  1997年,提斯、皮萨罗和肖恩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其中:“动态”是指为与环境变化相一致而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企业战略管理在为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而整合、重构内外组织技巧、资源与功能性能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动态企业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过程、地位和路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三个关键要素。
  6平衡计分卡

  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战略管理得以有效执行的根本保障。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全球公司董事长诺顿设计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一种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业绩评价新方法,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全面评价企业绩效,适应了企业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平衡计分卡将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有助于经理人始终关注整个业务活动的发展过程,并确保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与公司的长期战略保持一致。

  7竞争动力学方法

  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解决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如何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问题。竞争动力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包括:

  (1)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的分析和对比;

  (2)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

  (3)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可能性。

  8战略成本管理

  在成本管理中导入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CM)。美国会计学者库伯和斯拉莫得将SCM定义为: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之目的。获得成本优势、从竞争中取胜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持久的竞争优势。

  9蓝海战略与红海战略

  2005年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着的《蓝海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蓝海战略理论,该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全球的企业界寻求新的战略手段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管理范式。当今市场由两种海洋所组成: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简称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当前存在的所有产业,即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

  红海战略以竞争为基础,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属于传统竞争战略理论,是零和博弈,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不但没有提升反而降低。其特点包括:竞争于当前市场空间;击败竞争者;挖掘现有需求;在价值与成本之间取其一;根据差异化或低成本的战略选择,把企业运营整合为一个体系。

  蓝海战略以价值创新为基础,使得市场博弈成为一个非零和博弈,给企业带来了高回报的可能性。价值创新对“价值”和“创新”同等重视。蓝海战略特点包括:开启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创造和获取新需求;打破价值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把企业运营整合为一个体系。

  10企业集群战略理论

  企业集群战略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兴起。该理论认为:在一定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可以享受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同时又可以保持自身行动的敏捷性;企业集群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经验、知识、技能也能够很快地在集群内传播开来,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培育;集群将是未来产业组织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体现为集群之间的竞争。

  五.结论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战略制定与实施相分离转为相结合、由单一转向综合。面对技术创新加剧、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多样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商业活动的巨大冲击,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必将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企业竞争环境和地位变化更加复杂,使用任何单一的战略模式都难以解决错综复杂的发展战略问题,可以预见,未来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必定向着构建多种战略研究理论相结合的框架方向发展,多种理论相互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