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
一、中国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备条件
总结世界上仍然辉煌或曾经辉煌的国度,其第一必须具备与当时全球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软实力”和“硬实力”,比如发达国家对全球金融资源的掌控,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国际金融中心实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使得发达国家牢牢控制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运作,立足于一个城市就完成了全球资本的配置与运作,如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和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心,纽约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芝加哥是全球最大的场内衍生品交易中心,法兰克福有欧洲大陆最大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活力,成功地引进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以金融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功能仍未发展成熟,投资渠道不畅、银行资金沉淀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健全等,都表明了这一点。与这些全球层面的金融城市相比,中国目前仍缺少一个能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支撑。
第二,国际航运是一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否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成为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国际经验表明,航运服务功能是保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关键。例如,伦敦凭借其规模巨大的航运服务产业仍保持着全球顶级航运中心的地位,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船只交易业务在伦敦成交,其聚集着国际海事组织总部、国际海运联合会、国际货物装卸协调协会、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波罗的海和国际海事公会等诸多国际航运组织。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核心航运资源的拥有和控制程度上,包括港口服务的货物运转枢纽设施、管理远洋货物运输船舶,以及拥有或集聚相当规模的航运辅助服务机构,如船舶金融企业、海事法律组织和航运咨询机构等。中国近年来在航运方面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集聚航运核心资源方面的进展仍然与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在所控商船规模方面,就企业规模和船舶运力而言,除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极为有限的大型航运企业之外,我国大多数航运企业规模偏小,与世界海运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航运高端服务方面,中国高端航运辅助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从服务维度看,强大的经济实力重在核心服务方面,即增强核心服务的影响力、提升服务功能的辐射能级。
所谓“核心服务”是指对全球经济活动起到控制、协调和引导作用的服务功能,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经济运行的主导性要素,如金融、运输、通讯等。核心服务体现了一国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能量的新源泉在于通过高度的国际交流功能向全球提供交流经济的平台,而集聚核心服务资源则是构建这一中国发展战略平台的重要基础。因此,金融、运输、营销等核心服务功能辐射能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能否形成控制、协调和引导全球经济的能力,并将对中国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核心服务承载了一大批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获得增长和保持增长的直接载体。可以说,没有核心企业的成功经济实体在现代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二、中国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上海发展战略
今天,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正在崛起,但中国的目标并不止于经济大国,而是更进一步的经济强国,在这一中国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无疑在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跨越、很多的鸿沟需要填补。就中国已经取得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对象,但中国的资本和金融机构尚缺乏这种全球性功能,中国的航运实力也亟待提升。因此,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强国,首先要打造自己的经济中心城市。
综观各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无外乎通过两大途径:一是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生,二是企业有意促成。就中国而言,在中国发展战略的统一指引下,形成了中国的上海发展战略,这一点在《意见》中表露无遗。
选择上海作为“两个中心”城市来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考虑,同时又是上海经济实力的必然体现,是企业意图与经济发展趋势两者的结合。这是因为打造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调控、协调和指挥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服务型经济是重心,集聚国际核心服务资源是关键。上海在建设世界级城市、集聚国际核心服务资源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上海已成为国内跨国公司集中度最高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08年,驻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24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了474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已形成外汇、证券、期货、银行间拆借、黄金、钻石等国家级金融市场,入驻了央行二部、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部门。继浦东新区和黄浦区法院之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成立了金融法庭,为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添砖加瓦。同时,上海是全球重要的交通物流中心,拥有浦东和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开辟国际航线100多条,与世界主要城市直接相连。上海的国际海运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港口综合吞吐量达5.82亿吨,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00.6万标箱,列世界第二。随着在全球航运市场拥有重要话语权的英国劳氏船级社将上海代表处升格为中国总部,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巨头全部落户上海。这些重量级中介机构的入驻,大大提升了上海在航运领域的能级。同时上海拥有一定数量的实力型大企业,如中海集团、宝钢、中芯电子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上海企业总部集聚效应明显,截至2008年底,上海已有17家投资性公司被商务部认证为国家级地区总部,占全国国家级地区总部近一半。此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服务业相对发达,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度高,发达的金融业可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持,大量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可以为企业研发提供足够的科研支撑,法律、会计、会展、教育培训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商务支撑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我们的一条捷径。”“不只是浦东问题,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可见,上海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个对全国和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城市。上海应当与长三角及沿江地区连接在一起,组成范围更广、潜力更大、资源更丰、更具吸引力的大上海都市连绵带。上海必须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才能与国际经济运作机制接轨;上海自身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较强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才能承担起全国赋予上海的特殊历史使命;上海必须面对全国、面对世界,才能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
可以说,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不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事情,还是上海服务长三角、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中国发展战略响应,因此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全局的观点、整体的观点重新认识上海和看待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
三、上海发展战略中的上海律师业发展战略
法律于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强调,甚至有人将法律视为一种经济资源、一种资本。①法律与国家和城市产业相结合,就产生了法律服务业。在当前上海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背景下,法律服务业恰恰又可归人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法律服务业的下级目录中就包括律师服务业,因此律师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就影响到法律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进而影响到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最后影响到上海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整体水平。同时,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法律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其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法治社会的构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律师作为法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职能与法律的上述职能保持一致。因此,律师业不仅是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建立、健全法治城市所必须仰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海律师业隶属于国家律师业,因此制定上海律师业的发展战略仅从上海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就过于狭隘,而应当紧密结合律师业的中国发展战略。事实已经证明,今日的律师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与经济密切联系,服务于一国、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研究上海律师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可以从两大方面人手,即第一以“条”为视角,将上海律师业的发展战略纳入整个律师业的中国发展战略考虑,通过后者指出前者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整个律师业的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正处于朦胧期,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与该行业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换句话说,关于整个律师业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研究和实践积累对于研究上海律师业的发展战略是可以借鉴的一大途径,但由于前者的轮廓现在尚不明确,因此无法很好地被运用于后者的研究。
但若以“块”为视角出发,如上所述,上海的发展战略不仅是上海的事情,更是整个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的研究已经成熟,已经为上海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上海律师业作为上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的战略发展中承担的职能也很多,有经济上的促进、政治上的参与和民生上的保障等。将上海律师业的战略发展问题放人上海的整体战略发展,进而放入整个中国发展战略框架之中,这一研究线索在目前不但已经可行,而且应当成为学界和业界的重要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