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战略再思考

战略管理培训: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战略再思考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近期读了部分谈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文章,总感到其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说政治攻坚说等等。认真研究一下,政治攻坚战略说,其言下之意(当然,作者们或许出于中国发展战略上的考虑,没有明说),比如,中国现在是经济私有制,所以,在政治上必须改革到和经济制度相一致,而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矛盾冲突,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解决了政治问题,中国就一步登天了。对于这种观点,我怎么看都觉着和历史上的某个人物的观点雷同。中国历史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不仅在世界上站起来了,而且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硬生生的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全球排名第六的强大中国。

  面对某些政治英才、知识英才和法学英才的共识,我为党和共和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深深担忧,故而才有了对中国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中国发展战略一、立国思想、立国原则的回归

  如果制定长远的中国发展战略,就不能不回归立国思想和立国原则,因为,立国思想和立国原则,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革命历史,就没有毛泽东的立国思想、立国原则。没有毛泽东的立国思想、立国原则,中国的发展就说不上是劳动大众的共同事业,而是多数人创造,少数人享受的、旧中国的回归。所以,立国思想、立国原则能不能回归,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换句话说,中国如果选择立国思想、立国原则,就是选择了劳动大众,如果选择了别的什么思想作为中国的立国思想、立国原则,就是抛弃了劳动大众。反过来说,中国选择了劳动大众,劳动大众就必然选择中国,这也是劳动大众为什么重新共同选择毛泽东的根本原因。因为,毛泽东是代表中国的精神象征。

  中国发展战略二、大众民主主导下的社会转型

  有立国思想、立国原则的回归,才有大众民主主导下的社会转型,但是,立国思想、立国原则的回归,是大众与高层互动的必然。如果没有高层与民众的互动,没有大众主导,社会转型也好,维持现状也罢,社会最终必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有人一提毛泽东倡导的大民众就来气,其实很没必要。我坚信,劳动大众不会赞成英才们的方案,如果赞成英才们的方案,就不会有争论或网上拍砖了,这是一。其二,劳动大众和我一样,坚信党中央在胡锦涛总书记的领导下,一定会带领全国人民走出私有化的困境,走上公有制的坦途。其三,从中国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上看,中国有能力纠正错误,而强大的纠错机制,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保障。当然,中国革命时期,因为外有强大的敌人,压力巨大,纠错的内在动力也越大。现在不同了,一方面没有过去那种压力,另一方面内部大面积溃败,腐败分子产生了多党轮替的共识,纠正错误比过去更难。

  难,并不是没希望。

  希望在哪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毛主席的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由此我们知道,中国的未来属于人民,属于人民的未来需要人民共同创造。但是,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毛主席的这样一段话:“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矛盾性质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所以,某些人在背离人民的道路上不要走得太远了。走得太远,自以为聪明,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历史事实,曾经一再发生过。近几年,左右之争的本质是个阶级斗争的问题。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解决阶级斗争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实施无产阶级专政,二是通过思想理论的斗争达成共识,但是,在拥有立国思想、立国原则的中国,拥有剥削压迫狂的“英才”分子,只有同立国思想、立国原则和劳动大众达成共识的选择,没有劳动大众同“英才”分子达成共识的可能。因为,这不是某个人的单方面向往,而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发展战略三、经济制度转型

  经济制度转型应该是重大的中国发展战略之一,因为,没有经济制度的转型,就不可能有消费结构的真正调整。世界各国消费结构表明,决定消费结构的是经济制度,因为,经济制度决定分配机制。天下人都知道,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私有制是按资分配。按资分配不可能有消费结构的相对均衡,同样,按劳分配也不可能消费结构出现重大失衡。

  所以,不同的经济机制,必然导致不同的消费结构。

  经济制度转型需要时间,但也不可以无限期拖延,因为,一是民众的承受耐力有一定时间性,超过承受力就会加大各种意想不到的社会风险。二是中国隐藏着重大经济危机的风险,经济制度转型是减少损失、有效抗击风险的途径。三是外资掌控了中国的龙头产业,成了洗劫中国劳动成果的机器。所以,立法限制外资投资领域刻不容缓。四是外向型经济和房地产泡沫,前者加大了环境、资源和消费结构崩溃的风险,后者是引爆金融崩溃的炸药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危机是小错误一点点积累的,小错误是由路线决定的。

  经济制度转型了, 张敢明先生苦心研究十几年的“二一三五社会主义比赛计划”就有用武之地了。因为,二一三五计划必须以经济制度为基础,失去公有制,就无法比赛起来。在一些文章中,我们称二一三五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基本模型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执行、监督,三者形成了闭环机制。而五条原则是是决策、执行、监督的基础(五条原则: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组织规模的分级调控和劳动上岗的能者优先),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是灵魂。我们认为,效益标准可以解释成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有两个层面的含意,一是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二是经济的客观价值标准,前者是决策时价值判断的系统体系,也是方向,后者是决策时的重要依据。把效益标准转化为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就是效益指标。

  当然,经济制度的转型,同时意味着管理机制的转型,因为,经济制度决定管理机制。
  中国发展战略四、意识形态及文化战略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社会所有成员的主体精神、价值判断体系的综合集成,是整个社会的行动指南,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生存生活和行为方式。我们称文化为社会的价值秩序。意识形态以文化为载体,而不是两元独立或者对立的不同体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因为,文化是思想转化为社会生存生活和行为的形式。思想是意识形态的灵魂。

  所以,思想为立国之基,文化为固国之本。

  但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思想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比如,中国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立国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换成“国富论”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必定蜕变为资本主义;美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国家,其立国思想必定是“国富论”和华盛顿的言论,如果换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国的国家性质必定由资产阶级转换为无产阶级性质。选择什么思想为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同样,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也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近三十年来,有人拿着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三杆大旗,一是否定思想是决定国家性质的关键因素,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义,把马克思主义给社会主义的定义,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和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改变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费资料的按资(效益)分配和殖民化经济发展。”在我们研究某些人的理论创新时,发现他们还是口口声声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文章中的观点早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财迷心窍时的价值观迷失,比如那些腰緾亿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所以,世界上只存在学习、吸收别国思想文化的现象,学习是为了养我国本、筑我国基,更没有意识形态的国际没有接轨。意识形态的国际接轨就是毁我国本、拆我国基的代名词,是比经济卖国更为严重的卖国行为,因为,经济卖国有价值判断体系时一眼就可以识别,而意识形态的改变,不仅仅是个国家性改变的问题,也是个使人们陷入群体无意识卖国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国家的中国发展战略,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是核心。

  中国发展战略五、全民教育的转型

  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图像。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

  但是,中国教育产业化、标准化,无疑把中国未来固定在自私、思维固化的模式上,是埋葬中华民族的掘墓行为。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教育不公的体现,这话对,但仅仅是教育不公,其后果并不可怕,因为,教育不公有调整的巨大空间,但一旦成功把中国未来固定在自私、思维固化的模式上,要破除这个捆死中华民族的模式,就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解决的,或许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

  所以,中国的教育转型刻不容缓。因为,没有中国的教育转型,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中国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培养技术创造型人才,就必须理论与劳动相结合,也必须培养服务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一个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的学者,或者官员,本人就是个苦孩子,但其成了学者或官员后就仇视劳动人民,净出坑国家害人民的馊主意,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中国反思么?

  中国发展战略六、科学技术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强国战略,其实是教育战略的延续,也就是说,教育如何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所以,如果教育期为科技创新的孕育期,而思维能力就是孕前下的种子,科技创新成果是其必然。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把科技创新战略放到后期,也即成果形成期,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弱智行为。

  所以,科技战略的重点在前期,也就是教育期,而不是后期,后期不过是科技计划的实施而已。如果把科技战略放到后期,不过是为无能者创造骗钱的机会而已。

  中国发展战略七、国际战略

  和平年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即是军事、科技、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竞争或比拼,也是国家领导人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精神品质和意志的较量。在这场竞争与精神品质和意志较量赛中,哪个国家的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同民众的共同意志融合为一,哪个国家胜出。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实践早就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认为国家尊严是打出来的,这话很对。军队的战争能力取决于军队和人民大众共同的战争意志和精神,而不是武器,这是一。其二,战争的本质并非只有军事对抗一个途径,另外还有外交、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等不同方式。

  军事是外交、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支撑点,失去这个支撑点,一个国家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军事能力也不单单是战争能力,而是战争意志、战争智慧、军事素质、人民大众和军队共同意志的综合体现。

  一)、前面说过,文化是一个社会生存生活和行为方式,而一个社会的生存生活和行为方式,即是精神、意志的体现,也是价值秩序的体现。一般而言,社会是一种混沌状态,而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价值秩序,表现在社会行为上就是价值机制。当然,不同阶级或社会群体之间有不同的价值秩序,因为价值秩序的不同,其价值机制也完全不同,甚至是矛盾、对立的。

  在阶级社会,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因为创造思想文化的主导权在无产阶级手中,所以,其它阶级就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无产阶级的价值秩序和价值机制;资产阶级执政的国家,创造思想文化的主导权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处于自为阶级时,就被迫接受资产阶级的价值秩序和价值机制。资产阶级的价值秩序和价值机制以剥削压迫为核心;无产阶级的价值秩序和价值机制以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为灵魂。前者的基础是私有制,后者的基础是公有制。
二)、中国发展战略文化是拓展国家生存空间的有效途径。有人可能说,美国的文化战略或者说颜色革命战略也是拓展美国生存空间的方式,但是,我此处所说的拓展国家生存空间,不是为了霸权,而是为了平等相处,共同开拓生存空间。

  三)、中国发展战略文化的支撑点是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科技、军事实力。我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在于这个世界上还存在霸权,存在强国欺辱、掠夺弱小国家的现象,所以,如果没有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科技、军事实力做支撑点,文化战略在霸权面前就是一句空话。

  四)、建构无产阶级的价值机制、制度机制。我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在于中国在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名义,宪法已被制度创新割得肢离破碎,其制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国家性。原有的国家性质,是劳动大众也即无产阶级的制度体系、价值机制体系。现在到了中国必须直面现实的时候了。

  中国发展战略八、价值目标共识:是和平斗争整合还是暴力整合?

  价值目标共识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价值目标共识,就没有国家真正的中国发展战略。因为,中国发展战略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有人可能说,什么是国家意志呢?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叫国家意志。试想,没有人民大众和政治英才、知识英才的价值目标共识,哪里来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没有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如果有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因为人民大众与英才层的价值目标矛盾、对立或冲突,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同英才层的共同意志也是矛盾、对立或冲突的。如果没有人民大众的共同意志,哪里有国家意志?有人可能说,中国有法律,有企业,它们代表国家意志。其实,企业只是人民大众共同意志的执行者、组织者、指挥实现者,而非国家意志;法律也只是人民大众共同意志的维护者,也就是说,法律是为人民大众共同意志的实现保驾护航的。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