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之所以呼唤新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是因为,最近20年来,全世界的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不论在全球范围,还是在我国,企业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迫使企业战略管理范式转变。新世纪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范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五个:满足顾客需求、搞好民营企业家改革、提升技术水平、应对知识经济、适应全球竞争。
企业战略管理一:顾客需求的变化
随着全球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顾客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能力的竞争性供给源越来越多。市场和用户都越来越成熟。顾客从关心质量到关心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改进,直至个性化需求,改变着企业的战略。全球市场发生的共同变化是: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练,我国企业和顾客都越来越成熟。随着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需求从产品基本功能向多样化、多种产品附加特征转变。因此,要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不断推出差异化的新产品。例如,1998年,家电行业开始大力改善产品性能,彩电生产厂家纷纷推出采用数字化技术改造的传统彩电,期待树立技术领先的市场形象;冰箱行业则在增加功能方面大做文章,如推出保鲜冰箱、抗菌冰箱等;洗衣机行业则推出分洗式洗衣机、双瀑布洗衣机。这些产品改进,满足了市场边缘需求和潜在需求,带动了市场销量的上升。
顾客需求的变化使企业竞争范式发生转变。在原有范式中,企业大批量生产低价、高质、少量品种的产品,以低价格提供具有基本功能的产品来满足顾客在产品数量方面的需求;而在新范式中,企业必须用不断更新的差异化产品来满足顾客在质方面的需求。范式转变对企业的能力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过去少品种、大批量、低成本制造能力转向核心能力。例如,影碟机行业是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恶性价格竞争居我国各行业之首。从1998年6月到1999年6月,VCD、超级VCD的价格都下跌了50%。而市场的情况却是,一方面影碟机产品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消费者愿意购买更贵的超级VCD和DVD,市场很少有他们想买的产品。企业总在关注着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关注着其他产品价格的细微变化,而在怎样创造产品价值方面做得很少。在这个行业,企业必须提升综合能力,在思考竞争的基本企业战略管理时,不再以价格战为主导。这就是说,VCD产业的竞争范式需要改变,要从价格竞争转向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不断为顾客带来价值的差异化产品的竞争。VCD产业存在的这种现象在我国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各个产业的综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产品大量积压,“扩大内需”一时成为各种经济报道中的热点词汇,这种情况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企业要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成为扩大内需的主体,必须建立和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传统的竞争范式转向以能力为基础的竞争新范式。
企业战略管理二:国企改革
民营企业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民营企业家改革问题这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党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历史使命。1999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民营企业家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家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决定》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家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十条指导方针,并且高瞻远瞩地提出了2010年民营企业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是民营企业家问题的根本。我国著名工业经济研究专家金碚多次指出,民营企业家的根本问题是竞争力,培育和增强工业竞争优势成为关系我国工业化前途的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
纵览民营企业家改革历程以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家改革是逐步向增强民营企业家竞争能力的方向迈进的。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迄今为止,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五个阶段(见表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家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即:市场调节因素逐步增加,直至面向全球市场竞争;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动态性日益增加;不断加速的技术变革。正是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促使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断变化,成功模式和国企改革的英雄榜不断刷新。这种变化的大趋势是:企业只有面对市场,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不断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是说,由生产经营型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培育企业能力,参与全球竞争,获得以能力为基础的有计划发展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主导目标模式,这既符合《决定》所指出的目标与方针政策,也是客观环境和竞争焦点变化导致的企业成功关键因素变化的结果。
企业战略管理三:技术水平
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状况更是堪忧。我国具有较大生产能力的电视、洗衣机,年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是,要同世界上的强者竞争,技术上还有差距,还必须不断开发和努力。首先,从生产技术水平来看,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年―20年,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仅占15%,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5%,2/3的设备属国内一般水平或国内落后水平,而装备行业的技术装备更为陈旧;其次,从技术开发水平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更为薄弱。不论从资金、人员等投人因素,技术开发项目开展等活动因素,还是专利产出情况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都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全国的七分之一左右,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平均每个技术开发机构只有20名左右,力量非常薄弱。
从资金投入来看,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整体水平偏低,只占GDP的0.6%―0.69%。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1.5%;企业科研人员人均技术开发经费仅为10万元左右,这个水平不用跟国外比,就是跟国内一些高科技公司如华为、中兴通信等相比,也非常低。
人员、资金投入低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技术开发活动少,新产品开发少。我国平均每个企业每年的技术开发项目仅为10个左右,力量非常薄弱。
从资金投入来看,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整体水平偏低,只占GDP的0.6%―0.69%。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1.5%;企业科研人员人均技术开发经费仅为10万元左右,这个水平不用跟国外比,就是跟国内一些高科技公司如华为、中兴通信等相比,也非常低。
人员、资金投入低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技术开发活动少,新产品开发少。我国平均每个企业每年的技术开发项目仅为10个左右,其中7个为新产品开发项目。
投入低,活动少,决定了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低。从专利申请和批准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每年每个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仅为0.34个,而批准的就更是少得惊人,仅为0.025个。并且,我国工业企业申请和批准的专利主要为外观设计。在申请受理专利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比例为1:3:6。在获得批准的专利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比例为0.09:3:7。
技术水平低与工业产品竞争力弱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其循环构成“技术水平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绩效差→投入低→技术活动少→技术产出少→技术水平更低”的恶性循环怪圈。如何使我国企业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进入“技术水平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企业绩效好→投入高→技术活动多→技术产出多→技术水平更高”的良性循环,培育核心技术能力,是摆在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界面前的又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