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阿里巴巴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何失效

企业培训师观点:阿里巴巴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何失效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马云将责任归结为违背公司价值观,由公司经营管理层承担全部责任,在一场公关达人秀后,阿里巴巴的诚信危机得到了缓和,但是这掩盖不了阿里巴巴内部控制管理缺陷。

  一、阿里巴巴的内控危机始于董事会

  第一,阿里巴巴内部控制的最高管理机构为上市公司董事会

  按照国家内部控制管理规范的要求,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管理机构,而阿里巴巴董事会也成立了审核委员会等四大委员会,主要负责协助董事会就财务报告程序、内部监控及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提供独立意见,并强调审核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以检讨财务报告、内部监控及风险管理事宜,阿里巴巴从内部也明确了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责任。

  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是B2B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有三个阶段,即交易机会,交易确认和交易执行。阿里巴巴主要是做交易机会的,交易机会中最为关键是交易信息与诚信问题,所以诚信问题是阿里巴巴的重大控制点,事关公司生存的风险点没有管理好,两年之后才发现,董事会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阿里巴巴发展战略的选择导致了本次危机的产生

  阿里巴巴2007年11月成功上市以来,主要借助最大规模的供给信息,通过会员服务、开展企业信用认证、关键字竞争搜索收费是阿里巴巴的主要盈利模式。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阿里巴巴率先抛出“过冬论”,股价也跌倒最低(见图一)。为提升客户数量,2008年11月,在“中国供应商”体系下推出了一款低价产品出口通,该产品刚推出的价格是1.98万元,而此前中国供应商的价格为5万元人民币。受此政策影响,2009年中国供应商数量增长123%,净增用户大约53000个,增加收入10.5亿人民币,同年阿里巴巴营业利润10.7亿人民币,如果没有这个因素的影响,阿里巴巴的很可能会陷入亏损(主要财务数据见表一)。正是因为董事会的决策,该降价举措才帮助阿里巴巴渡过了金融危机,也为今天的诚信危机埋下伏笔。

  第三,董事会针对重大风险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在公司发展面临危机时,董事会做出一些战略性决策,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是高明之举,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必须经过全方位的评估,信用风险也必将受到最多关注,从结果来看,阿里巴巴的董事会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性举措。董事会完全可以责成经营层加强对这类的客户信用审查,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为原则,以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指派专人进行抽查,进而防止这类欺诈的发生,同时借助审核委员会定期听取这类客户风险发展的趋势评估报告,并采取针对性举措来进行控制。而不是两年后当3.15晚会主题被确定后的公关秀。

  马云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从欺诈门的结果来看,欺诈源于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而内部控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从这个角度而言,马云作为董事会主席需要承担领导责任。

  二、经营管理层失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失效

  第一,关键管理流程仅是一纸公告

  为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阿里巴巴制定较为严格的管理流程(见图二),从源头上防堵欺诈事件的发生。由于约7500名左右的销售人员在市场一线对商家进行会员销售工作,他们直接在供应商的办公现场,他们的认证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立体的监督,而当地销售分支机构人员的交叉认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可是当销售人员互相串通的时候,这个最有效的认证体系就会失灵。而此时,通过总部其他控制部门对他们提交材料的核实、依托第三方对相关材料进行核实或抽检就变得很重要。很遗憾,新增客户中有0.8%涉嫌欺诈,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骗子使用的是没有年检的营业执照,而他们居然通过了认证,有些骗子的账户被查封之后,换了个公司名,连联系方式都没改,就再次通过审查了。我们只能说阿里巴巴的多渠道交叉认证没有有效执行,如若不然,一些销售业务单元是不敢集体欺诈的。

  第二,重大风险点没有进行分类管理

  内部控制管理需要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企业风险的梳理则是自上而下,由重至轻的进行梳理,会员供应商的诚信问题是事关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第一风险点,当公司做出降低供应商缴费门槛时,就应该提前预判信用风险可能会更大,而企业则应相应增加风险防范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提升多方认证执行的有效性,并加大第三方的抽检和认证,降低人工介入的条件等,很可惜,事件过去了两年,阿里巴巴才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开始自查自纠。
第三,投诉问题异常未能引管理层重视

  被欺骗的国外买家绝大部分均向阿里巴巴进行了投诉,阿里巴巴也通过了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来收集情况与处理问题,当制动控制不能解决双方纠纷时,阿里巴巴将会人工介入进行协调与控制,最便捷的人员还是在各地的监督人员,当各地的监督人员接到介入通知时,事实证明他们也违背了公司价值观,结果事情是不了了之。可是当降低门槛后的新供应商投诉问题上升到几十起时,管理层完全应该启动发现性控制的内部控制管理程序,立即组织非当地分支机构参与的独立调查或第三方介入,而不是在事件发生到2000余起时才介入。

  第四,薪酬与绩效管理设计导致分支机构管理失控

  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是一家业务驱动型公司,13500名员工中有8400名销售人员,其中5000人服务于“出口通”,2500人服务于“中国诚信通”。而阿里巴巴给予他们的待遇则是低底薪+高提成,如在“出口通”部门,销售人员的底薪在1000元-3000元之间,销售提成则实施阶梯式的提成率,从6%——30%不等,主管的业绩也和销售总量挂钩,从0.5-6%不等,能够完成任务的金牌销售人员的奖励提成高达几万元,由于销售主管与销售人员的利益高度一致化,在利益的趋势下,业绩任务的重压下,使得他们之间达成利益默契成为可能,而总部的管理松散中和其他人员成功的刺激下,使他们敢于冒险,而高流动性则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免于处罚。

  马云曾经说过“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作为董事会主席,马云使用并信任了经营层,在捍卫价值观之余,马云用人的挑战只能用未能突破来形容了。在内控机制与人均失效的状态下,阿里巴巴的诚信风险被曝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不过外人看来很震撼而已。

  三、阿里巴巴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从英国石油公司生产事故导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到丰田的质量门,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的缺陷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性打击,在阿里巴巴的欺诈门中,由于马云的世界级公关秀,避免了一次不可预知结果的行业地震。虽然,阿里巴巴已经展开独立调查,也已经将出口通价格上调至2.98万元,反思中,阿里巴巴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呢?

  第一,由公司董事会牵头,构建公司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从董事会、经营层、各部门的三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重点建立覆盖销售分支机构、销售团队、销售代表的销售体系三级内部管理体系,梳理各级风险点并在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的牵头下,制定各类风险控制办法、制度与流程。董事会定期与不定期听取关于公司战略性风险点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的报告,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二,董事会应讨论制定企业新的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避免通过培训式和人海式的销售战术来拉供应商入会,而应着眼于为供应商提供更高价值的全程服务,使供应商更为自愿的掏钱,否则今天即使控制了风险,企业本身的盈利模式风险却无法扭转与控制。

  第三,按照已有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强化销售人员现场监督的优势,在供应商认证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按照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原则,加强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现场监控能力,委托公司内部的监察部门和独立第三方进行程序认证和大比例抽检,严肃处理发现违纪行为,杜绝欺诈之风在内部蔓延。

  第四,对公司薪酬与激励政策进行改革。为普通员工制定发展通道,加强中长期激励政策的使用,提升销售序列员工的归属感,将主管级以上的重要销售人员的考核转化为年度考核,加大揭发造假行为的奖励,由现在的短期激励向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第五,对重要风险点进行分类管理并重点监控。梳理危及公司生存的重大风险点,按照公司承受风险能力大小给予分类管理,对极度危险的风险应给予人力、财力的倾斜,有针对性的设计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加大重大风险点的监控,及时总结风险点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不断调整防范策略,使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

  一场异常震撼的风暴被马云演化为一场世界级的公关秀,在一箭数雕之后,马云一定会改革阿里巴巴的发展模式与盈利模式,媒体的关注点也将随之转移,后续还会一连串的改革与创新之举,那时事件的真相与马云的责任或许已经无人想起。可是正如马云所说“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马云能做的公关秀已经做了,而马云真正该做的又是什么呢?商业文明的进步中,我们不希望阿里巴巴的欺诈门留给公众与商学院的是公共关系与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的经典案例,我们更希望是一次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失效与重建的警世教材。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