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分析

战略管理培训: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分析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中出现的各派经济学家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所引发了一些问题,引起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王志伟教授从对凯恩斯的批判——缺乏微观经济基础谈起,认为宏观经济学一定要有微观基础。

  应当承认,新古典理论或边际革命所要解释的问题对于宏观经济学是重要的,即资源有效配置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然而,新古典理论完全改变了古典学派的研究主题。因为在斯密、李嘉图,特别是马克思那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宏观经济学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没有所谓宏观经济学和微观划分;而新古典理论只是从资源配置角度保持了微观相对价格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却忽略或逃避古典学者和马克思同时也关注的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虽然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在努力开辟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时,

  也曾力图改变新古典方法,但直到今天这场革命也没有带来一种新的范式。换句话说,新古典学者已把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变身为新古典的解释性理论;而且通过加入越来越多假设的方法,新古典理论似乎已被用于解释所有现实问题。然而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把凯恩斯的假设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假设结合起来,或如何在瓦尔拉斯模型中加入假设来解释现实,这一问题联系到宏微观理论的结合。显然,在一个体系中获得逻辑一致的新古典一凯恩斯理论是困难的。正如宏观经济学家希克斯表明的,当基于不完全信息假设而把货币和不确定性、以及刚性价格加入新古典模型时将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动态”分析,由此会导致存量与流量不一致的逻辑矛盾。特别是,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命题极为狭窄,它所讨论的仅是给定资源和偏好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但对古典学派如斯密确立的宏观经济学应探究国民财富增长的性质和原因、或如李嘉图坚持要研究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抑或像马克思明确表示要研究和发现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等问题毫不关心。一个典型例子是,现实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竞争,但这种竞争并非新古典理论通晓市场各方面信息的“完全竞争”;相反,真实宏观经济中的竞争必然联系到作为本质特征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基于信息技术的垄断和相互间的竞争博弈。无疑,新古典理论必须解释而又无法解释的正是这种现实,由此导致了理论套用中的逻辑矛盾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政策的失效,如20世纪70年代的严重滞胀问题就给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打击。正如德鲁克教授总结的,“当前的‘宏观经济学危机’乃是基本假定、范例‘体系’的失败,而不是这个或那个理论的失败”,从而指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体系所面临的危机。

  马克思宏观经济学之微观基础的理论解析

  可以说,新古典理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基本假设不能表明市场宏观经济学或现实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性质,由此寻找和建立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是极端重要的。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普遍滞胀问题令西方学者在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外另觅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基础,由此掀起一股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热。显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注重人与物的关系、及关注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分析相比,基于市场竞争博弈规则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则以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社会关系作为分析线索建立起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而总量性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及据此确立的古典一般均衡思想共同构成这一体系的微观基础。正如熊彼特所说,“马克思著作的大部分由于其所具有的逻辑性而是分析性的,因为它是对于社会事实的相互关系的说明。”

  马克思的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该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马克思始终强调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及其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其中,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同时,这两者又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两重性、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相对应。因此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出发,把由技术关系决定的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与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和抽象劳动加以明确区分,以此表明价值只是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关系。比如,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和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论述都表明了这种含义。

  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新古典经济学所给出的微观基础,充其量只对说明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具有有限的意义。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