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轻喜剧《北京遇上了西雅图》上映四天的创下了7500万的骄人票房,口碑几乎一边倒的赞扬,豆瓣上给出令人羡慕的8.1分,是近几年国产爱情片的最高分。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并无多大的宣传。但身边的朋友观影回来,无不热情推荐这部电影。这就是口碑营销方法起到了好的作用,是这部电影票房傲人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营销方法一、精确的定位
这是一部浪漫爱情片,集合了爱情、亲情、大人、小孩、离异、拜金、励志、跨国情调、大叔、奇遇等元素,有点《罗马假日》、《西雅图夜未眠》等影片的影子。影片情节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为什么孕妇们要千里迢迢去美国生孩子?为什么社会喜欢用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男人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年轻漂亮的女孩为什么会为了享受物质生活而心甘情愿的做有钱已婚男人的小三?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到底如何才能得到真爱呢?现代社会真的太过浮躁与复杂,《北京遇上西雅图》在营销方法上是这样做的,先将问题抛出,再一点一点的带着观众深入的去寻找答案,不紧不慢张弛有度的用各种事件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营销方法二、故事讲得圆满
自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启中国商业大片之门后,模仿者甚众。但通常是形式大于内容,讲故事能力较差,有票房无口碑。这几年,类似《无极》、《三枪拍案惊奇》等中国片子不少,但除了可观的票房数字外,观众看后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很多片子如《十全九美》、《大内密探零零狗》等显然就是大杂烩,山寨作品。当前中国电影的“五宗罪”是:1.故事不好看,没有血肉筋骨的丰满性;2.情节不真实,缺乏生活常识;3.逻辑不合理,结构不完整;4.缺乏历史常识,不能透视高远的境界;5.表现简单幼稚,难以打动人心。
而《北京遇上了西雅图》故事讲得流畅圆满,符合逻辑,情节轻松浪漫、温情,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
营销方法三、明星效应
“颓废男”吴秀波与“文艺女神”汤唯的组合令人耳目一新。在此之前,吴秀波在电视界的成绩有目共睹,在电影界口碑也不错。而汤唯就更不用说了,有气质,有演技,有影后头衔。她在韩国电影《晚秋》中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有海清等电视优秀演员的加盟,自然令人期待。
营销方法四、口碑相传才是移动互联网年代营销的王道
与其他片子铺天盖地的的报道和宣传相比,《北京遇上了西雅图》甚至可以用低调来形容。除了上映前几场的宣传外,传统媒体上几乎看不到它的广告、宣传片。网上即便做了一些宣传和推广,也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炒作。正是这样的低调,让人们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
然而,上映后第一天,就有了超过千万的票房收入,口碑出奇的好,无论是豆瓣还是微博,几乎没有差评。片商自然加大了放映场次,票房自然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坏事传千里,好事也传千里,口碑效应被无限放大。与其花大力气炒作,还不如集中财力物力把产品做好,把电影做好,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对服装行业营销方法的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服装行业正遇到发展瓶颈。库存积压问题,困扰着很多服装厂商。时尚品牌管理培训师宋予老师认为,服装就现在来看受两个因素影响,造成非常糟糕的局面,一是大环境的影响,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二是盲目的扩大销售战线,使得零售终端越来越难做,不管是品牌还是散货,都已经没有多少利润而言,而且销售不好就降价,最终成为肉搏的战场,谁也别想得到利润,这是没有出路的方式。因此需要新的杀手锏。
1、营销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定位,找到市场的切入点,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2、现代的营销费方法不是一味的单向传播,而是要借助微博、微信、人人网和论坛等社会化媒体跟用户互动,。
事实上,社会化新媒体、APP等的大数据特性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时尚品牌管理培训师宋予老师认为,企业可通过对社交平台大量数据的分析,或者进行市场调查,能有效的挖掘出用户的需求,利于企业发力精准营销,同时也可以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更好的市场依据。此外,企业的创意能力是有限的,但企业可以利用合适的内容来激发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创意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
与过去在传统营销方法的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向消费者推荐品牌的单向营销方法不同,社会化媒体是双向的,鼓励消费者参与,鼓励消费者主动“拥抱”品牌,参与和定义品牌,消费者越来越期待在体验中主动接受信息,可主动选择的范围更大,体验感越来越好。社会化媒体上新的消费者关系正在形成,也就是消费者从个体决策者变成了一个需要随时和他人对话沟通的群体中的一员,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从“我”和“你”,变成“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