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须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准确的定位。由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态,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本文同时探讨了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阶段性淡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扩大有效需求提出了一些意见。
一、几年来财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
当1997年我们还在将“九五”期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取向于控制通货膨胀时,当年的零售物价上涨率已经控制在0.8%的水平上了,而1998年零售物价下降到-2.6%。20世纪如年代后期以来,物价持续走低,待业和下岗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于是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每年为此专发国债1500亿至1950亿不等。2003年又要发行1500亿国债,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以为,财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值得反思。 扩大需求的财政政策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
行不借款给财政,用超经济增加货币的办法来平衡,多增加的货币没有相应商品和劳务的保障,分摊在现有的商品和劳务上,扩大需求,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办法的使用已经被人民银行法和国际性的银行协议所禁止。从实际的运行来看,由于物价持续走低,流通中货币量增加不多,就是这几年经济发行货币的部分,有一些实际用来补充了银行的资本金,有一些用来核销企业欠银行的不良资产,消化银行中多年的呆坏账,部分用来再贷款。资金这方面的运用,对于扩大需求几乎没有用处。
第二种是企业对企业和投资者减征税收,
使其投资成本降低,资金盈利水平提升,再投资能力增强,投资积极性上升,从而使社会总投资增加,扩大投资总需求。英国的撒切尔、美国的里根,在经济不振时,都曾用减税的办法进行过刺激;目前,美、英、法、德等国也都在或多或少地用减税来克服各自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不振。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反地,增加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是一国在宏观经济政策过热时抑制投资需求的一种方式。因为增税会降低投资和资金的利润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削弱企业再投资的资金能力。
第三种是发行国债,财政向银行和居民借款来增加投资,扩大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1998~2002年,各年企业的内债分别为3228亿、3715亿、4157亿、4604亿、5000亿,各年名义增长率为33.9%、14.7%、12.2%、10.8%、8.6%。其中一部分资金投入国债投资项目,购买水泥、钢材、砂石等建材和设备,再加上它的乘数效应,扩大了投资需求,拉动了国民宏观经济政策的成长。
虽然几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总需求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方式和效果我觉得还是需要反思。
首先,发行国债扩大总需求与税收增加太快抑制总需求相矛盾,甚至税收增长太快抑制投资使需求萎缩,很可能抵消了由国债发行扩大的总需求。
我们来看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增长与企业债务增长和税收增长的关系。
一些学者和企业部门的官员认为,财政收入增长和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并没有增加企业的税负,没有影响总需求,也没有致使宏观经济政策运行过冷。这是一种在经济学上可能是讲不通的说法。供给经济学论证过税负增加对需求的影响,并且以许多国家的数据进行过验证,而且也有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成功的实例。税负增长快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增长,的确影响了这几年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使国家不得不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社会投资的不足。
其次,再发行国债来扩大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也受到制约。
从国外许多国家实行的财政政策看,它是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三五年就应当结束。然而,如果今年消费需求的增长不见增速,社会投资不能替代国债投资,物价仍然低迷,信贷放款仍然相对萎缩,发行国债的政策就不可能退出,这使得短期政策长期化了。
问题是即使我们继续实行发行国债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这种办法的边际作用也逐步下降。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国债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如果今后的几年里不大规模增发国债,国债的增长可能会趋于零,只能维持经济运行,而失去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到期的国债需要还本付息,到了还本付息的高峰年,每年发行国债的一半,甚至一半多都要用来还本付息;银行和居民所得的这部分还本付息收入,或者储蓄率很高,或者放贷困难。因而能用于扩大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国债收入比例下降。
第三,常规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通过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需求,拉起物价水平后,社会投资进入,企业投资退出。
二、从增长和就业角度评价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手段是什么呢?从西方经济学上讲,是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但是,运用这些手段的假定前提是,银行是产权明晰的商业银行,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渠道是畅通的,这种情况下,用这样三种办法来扩大和减少货币的供应量。
从宏观经济政策流程来看,储蓄是供给,投资是需求,储蓄必须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才能使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而储蓄转化为投资,从间接融资渠道看,就是银行中的存款能不能转化为贷款。我们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时,总是从M[,0]到M[,2]的多少看问题。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中,M[,1]和M[,2]是潜在需求能力,只有它转化为贷款时,才变成了有效需求;如果转化不成现实的需求,虽然它是银行中的存款货币,但它只代表储蓄,即仓库中、货架上的商品,是供给在银行中价值符号。因此,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不能及时地贷出去,对于扩大投资需求是没有用处的。在中国以M[,1]和M[,2]的增加来论证没有通货紧缩,在理论上是一件尴尬的分析,如果M[,1]和M[,2]增长很快,但是实际宏观经济政策运行中款贷不出去,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将会与实践大相径庭。本来是通货紧缩,物价负增长,他可以认为是没有紧缩,甚至他可能还会说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实际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关系,从金融角度看,最基本的还是存款与贷款的关系。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学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存款和贷款的关系也是既定的,即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机制和渠道是顺畅的。因此,可只考虑影响其基本关系的利率、准备金率和国债的吞吐。而除此之外,如果某种特殊的因素影响存款过多,贷款贷出去的较少,总需求必定要萎缩。如果这种萎缩是体制原因造成的,则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总量性的政策医治不了这种病症。我们从可以分析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比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宏观经济政策转型的框架性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目标有:快速的经济增长、满意的就业水平、稳定的物价、平衡和盈余的国际收支,特殊的还有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政策的任务是克服紧缩,扩大需求,第一目标是增加就业,而且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密切相关,并不矛盾。问题在于,你是用企业为主的办法来扩大投资需求呢,还是以社会为主来扩大投资需求?未来许多年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关键是怎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消极防范和化解,还是积极防范和化解?
(一)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转向市场取向促进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贷到的款多,并不一定多增加就业,特别是国有和集体经济甚至一方面从银行得到了贷款,另一方面却大规模地减少职工,使宏观经济政策消费需求相对扩大了的供应萎缩;而中小企业则是未来经济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因资本有机构成低,可以容纳很多的劳动力就业,但是因考虑风险而贷不到款。
另一种是积极地用发展的办法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除了加强金融监管外,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贷款的力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可能对中小企业放款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提升,一方面银行的储蓄增多,良性资产增加;另一方面,消费兴旺,市场需求较强,企业销售强劲,开工率较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还本付息关系良性循环,银行中良性贷款资产越来越多,原有的不良资产比例越来越少,金融风险在发展中得以逐步地化解。我们还是要以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首先,放宽银行的市场准入,特别是放宽对国内民间设立中小银行的限制,大力发展社会资本的中小银行,从体制和区域结构上改善存贷资金流。
我们为什么不将这种地下的、所谓“不合法”的钱庄地上和合法化呢?大量地设立社会资本的中小银行,主要是改变存款-贷款资金的流向,使通过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大城市中的中小企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能获得信贷资金的注入的推动。
其次,大力发展民间信用担保体系。
放宽民间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公司的准入限制。目前,由财政等部门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举措。实际上,江浙一带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自愿联合起来,大家形成共同体,一家有资金需要,几家共同担保,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运行很好,坏账也很少。
第三,要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等政策,开办创业小额贷款。
一些中小企业是个人独资企业,一些是合伙企业,还有一些是注册资金额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的贷款用资量不大,且企业的资产较少,因此,应当允许它们以个人家庭的房产等其他资产,或者借用亲戚朋友的房产证等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扩大抵押资产的来源。一些中小企业,如果效益较好,异地银行认为贷款可行,可以异地抵押、担保和贷款。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经银行评估后,效益很好,有订单,并且贷款可以安全收回,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扩大银行的自主权,允许银行自主发放信用贷款。
第四,调整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结构,今后的呆坏账准备金中,划出一部分用于未来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部分呆坏账的处理。
目前,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绝大部分用于民营企业家不良贷款的核销和民营企业家的破产、兼并和重组等,这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经济毕竟要退大于进,有所不为的大于有所为的,在过去10年中、目前、未来10多年中,对劳动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甚至要挤出大量的劳动者需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中小企业安置。国家费了这样大的力,用了这样多的呆坏账准备金资源,得到的却是要向外挤出劳动力。因此,需要思考的是,将如此多的呆坏账准备金都用于民营企业家是不是合算?从未来的中小企业发展来看,银行向中小企业所贷的款不可能100%都能收回,总有一些小概率的贷款不能收回。因此,需要调整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结构,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核销。
第五,央行从目前对商业银行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具体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
从文件管理转变为法制、政策和规则管理;财政税务部门应当逐步降低目前银行过高的税负,并规范税收,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放款的银行,对失业率高的地方放款的银行,对于增加就业的创业贷款,给予税收的优惠。放宽银行的产品创新、异地贷款、贷款利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各类和各种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能灵活地向中小企业贷款。
第六,开展存款保险、银行保险等业务;加强对中小民间银行的监管,不是对具体业务的干预,而是对一些风险指标的监控;
形成全国同业拆借体系,使中小银行也能进入信贷资金的拆借市场。简言之,要形成一个流动性强、处于监管之下,并充满活力的中小银行信贷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安全地注入信贷资金。
四、简短的判断
就2002年的经济形势来看,投资和出口拉动了当年强劲的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8%。但是,消费的增长率比前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消费物价从前年的正的0.7%转为负的0.8%,零售物价的降幅更大一些。从2003年甚至今后几年的经济形势看,投资是不是会像去年一样再增长23.4%?美伊战争是不是会爆发,出口是不是还会像去年增长21.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民营企业家和集体企业的减员是不是会加快而更进一步影响就业和消费?今年国际上是不是还会像去年一样许多国家的农业受灾,使中国的农业产品价格略有上升并略有出口,保证农民收入不至于加入Wm而减少太快?这些都是不确定和不利因素。
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共同遏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同时强调,我们将继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的贡献。中国企业和人民愿同各国企业和人民一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