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

战略管理培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自第三次全教会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用得好、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相比,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还必须对2010年、201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就。

  1.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和主力军。

  从1998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00万人,在校学生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本专科生的52.24%,在校生占43.24%;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普通本专科生的52.5%。1998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432所,2003则达到9o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总数的58.5%。已基本形成各地市至少拥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合理布局结构。199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8%,到2003年则提升到17%,2004年则达到1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和主力军。

  2.丰富和完善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和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目标和模式比较单一,学科型的普通高校占高校的绝大多数,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单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学术型、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局面。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增强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日益提升。2003年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7.6%;至2004年9月1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6个百分点,部分省市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甚至达到或超过了本科院校。

  3.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发展思路。

  教育部在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先后在湖南永州、武汉、无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二、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产生了“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2+l”等富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岗位人员的比重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O一加%的比重。在仅有的4%高技能人才中,也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问题。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还存在较大距离,因此,要加快对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水平。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

  2.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之间存在矛盾。

  一是高职教育的投入机制不完善。

  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的职责不明确,导致有些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发展困难;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取得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企业财政支持,更没有取得企业如“985工程”、“211工程”等财政支持。

  二是国家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税收政策不配套。

  由于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上的经费支持、设备投入等无法在税前列支,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深层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三是国家还没有建立起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标准。

  师资是办出一流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国家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学校从企业引进需要的师资存在着困难;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制度,如以学术性标准评定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之问不能相互认定等。

  3.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办学条件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鲜明、就业率不高等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办学条件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薄弱等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需要;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还不高,到2004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只有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思路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战略研究观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研究性调整为目的,以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建设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要由主要注重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到2015年,形成规模巨大、结构完备、质量过硬、效益较高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1)发展规模。

  继续推进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战略研究,并在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充分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建设100所左右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国家要建立专业设置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一、二、三产类专业。重点建设经济发展急需的大类专业和主干专业。

  (3)课程设置。

  建立综合化、模块化、弹性化为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抓好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今后五年内,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师资队伍。

  要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合理的、数量上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生比达到50%以上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培养1000名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级名师和技术能手。

  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打破用学术性大学教师标准评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做法,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技术实践能力发展战略研究的教师评聘标准,并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5)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未来五年,国家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共享程度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增强实训基地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提升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措施

  1.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模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造成盲目追求高层次的“升格热”,这同高等教育的合理定位、科学分类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有较大关系。国家应该用新的思路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构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应当根据相应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素质的要素而定。可以考虑2年制、3年制为主,在发展成熟时期可以发展本科和研究性层次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

  2.启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

  (1)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影响到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质量,我国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平均只有70%,由于工艺不精等原因,全国每年因不良产品而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因此,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教育部要加强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协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要为高职院校设立技能鉴定站、开展技能鉴定提供“绿色通道”;启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强化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使高职毕业生具备“双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共同开展精品专业认定工作,对精品专业的毕业生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要抓紧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扩大参与培训的高职院校数量,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建筑技术等专业,在300所左右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为相关职业领域培养100万名以上毕业生,职业培训技能400万以上人次;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50万技师培养工程,提升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服务胄色力。

  (3)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工程。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现状、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重点投资建设100所左右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多数省份建设一所,重点省份建设二所。国家应启动高职院校建设的“211工程”,明确国家、地方企业在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中的职责,加大对示范性高职学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完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3~5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设立中央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积极发展西部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在社会、经济、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上,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在校生人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学生就业率低于东部地区,这同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相关。因此,目前西部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比较有限。我们认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发展,但要适度发展,其规模应小于东部地区;国家应加强对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这既是平衡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需要。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如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的财政投入等。

  1.建立一种有效的企业投入机制。

  加大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国家、省和市三级投入体制,使高等职业院校同普通大学一样,能获得稳定的企业投入资金。国家要督促地方企业、高职学院举办者给高职院校核定生均拨付经费标准,并足额拨付;国家要加大对高职院校举办者经费投入的监督,建立经费拨付定期公布制度。国家应启动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工程,“十·五”期间由中央财政拿出50亿,省级财政按1:1配套,共计100亿,重点支持入选示范工程高职学院。

  2.制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教育部应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捐资助学高等职业院校、捐赠实验实训设备等,对投入和捐赠的资金应在税前给予列支,提升企业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深化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的改革,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强评估,实行分类指导。

  高等教育需要分类指导发展,分类发展才能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建立起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内涵方面的评估内容,特别要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国家要建立水平评估同国家财政投入相结合的制度,对水平评估优秀的高职学院要加大投入,通过评估,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评估,使高职学院在分类指导中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升水平。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国家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宏观指导,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事制度改革,打通企业编制与事业编制的界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建议在两年内,建立不同于学术标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成立独立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对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独立评审。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