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小卢卡斯于199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又戴到了另两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的头上,以表彰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亦即表彰他们在“经济政策的相容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基德兰德1943年出生于挪威,他是第三位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挪威人。1973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教授。
普雷斯科特194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已是自2000年以来第五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人。1967年,普雷斯科特获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受聘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并担任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员。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两位杰出代表人物,以提出真实宏观经济学周期模型而闻名。他们的获奖成果集中体现在1982年合著的题为《置备新资本的时间和总量波动》的论文中,论文中所建立的经济周期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他们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学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通过对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诸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于宏观经济学周期波动的认识。有关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终于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关于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传统宏观经济学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了执行高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减少失业的结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开始受到质疑。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文章认为,如果政策制定者缺乏提前决策的能力,制定的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往往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他们特别提到了宏观经济学决策中常见的问题:时间一致性问题。
所谓时间一致性问题,是指“由于政策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所造成的企业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政策缺乏可信性而导致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未能达到最初的政策目标,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经济政策的实施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和决策,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又会导致政策失灵,从而迫使政策制定者对政策进行修改,修改的结果是最好的政策最终遭到放弃。
时间一致性问题在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假设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小幅度的通货膨胀,并将这一政策公之于众;又进一步假设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低通货膨胀预期和工资的小幅上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然诱惑政策制定者实行更高的通货膨胀政策,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失业。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这样的诱惑将使宏观经济学陷入高通货膨胀而不能自拔,并且无助于解决失业问题。
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指出,经济政策产生时间一致性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与公众进行动态博弈时,公众能够观察并预期到企业政策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时间一致性问题就会产生。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在于政策制定者通过建立良好的声誉、加强政策制定者的独立性以及制度改革等措施,使公众认为企业事先做出的承诺令人信服。使公众相信即使采取了对自身最有利的行动,企业最初的承诺仍然是其最优选择。
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对动态不一致性问题的贡献给宏观经济学带来了20年的黄金时期,启发了众多重要研究。政策的动态一致性问题存在于货币、财政等需要企业承诺并加以执行的各个政策层面,他们的开拓性贡献为在经济政策可信度、政治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改革和货币政策设计等工作提供了指导,特别是在设计和发展独立的、有信誉的中央银行这一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实践中,央行独立性、选择保守的中央银行家执掌央行以及近期的盯住通胀的货币政策框架,实际上可以说都源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