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下半年,全球经济的疲软态势尚未出现扭转,国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进一步加大各行业经济发展的风险。当前,面对需求萎靡和盈利缩水的双重压力,由于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和相关经验,很多企业在大环境颓势下“身陷泥潭”一般动弹不得。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应该尽早地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且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这样才会使得企业管理提升到新的层面。
企业风险正在加大
在需求放缓的宏观环境下,企业收入增速将难以避免地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凸显。目前,深沪两市共有11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中期业绩快报,整体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117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286.43亿元,同比下滑8.76%。其中,首亏、续亏或业绩下滑的有60家。其中,房地产和证券业可谓是处于“风险风暴”中心的行业。在房地产企业中,凯旋城业绩滑坡最严重,预计上半年亏损3.5亿元,同比下滑4901%。而“2012年上半年证券公司经营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112家证券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3%。
“目前国内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风险还是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下滑。”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于经济下滑主要争议是中国经济到底会”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问题。如果是”硬着陆”,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问题。有些企业不一定可以承受”硬着陆”而面临大困境。但是如果是”软着陆”,情况会有所变化。有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调整模式适应市场的企业,可能会使企业管理上升到新的层面。”
国内企业普遍表现出较差的弱市风险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也自然成为今年不少商学院课程中所强调的“重头戏”。业内人士强调,为了及时和正确地应对可能会面临的危机,企业首先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尽早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从而认清自身面临的来自各方的风险,对症下药,提早规避。
风险管理机制缺失
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和机制的建设仍有欠缺。宋颂兴表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企业出台的4万亿元救市的政策,重点放在了基础建设方面,由此,工程机械行业及其相关行业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危机变成了机遇,得到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现实表明,当时发展得过多了,现在这些基础建设相关的各产业都到了发展的收尾阶段,在新措施出来之前,很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复兴,可能会面临“行业大调整”。如果在2008年行业大发展的时候,企业就开始着手建设风险管理机制,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市场变化和危机提早做准备,状况就会比现在好得多。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崔自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也指出,“由于风险管理的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营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企业的风险管理还不能从效益当中体现。所以推行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大困难。但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正在调整结构,企业需要关注市场风险和战略风险,现在机会在细分市场,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又一次加强。”
对于不同行业在风险管理上的不同侧重点,崔自力说:“金融行业需要高度关注金融体系改革带来的政策风险;房地产行业则既需要关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变化,还要关注区域性的土地调控政策;总之,环境波动较大的时期高度关注外部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内部运营的风险相对处于从属位置。”
机会和风险“拔河”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铤而走险”,选择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放手一搏”,从而谋求高收益率。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机会并不会随着风险而水涨船高,企业要冒风险一定是有机会诱导。
宋颂兴指出,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就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失去一些机会,如果不想放弃机会,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权衡机会和风险的比重很难,所以说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理论加实践,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仔细钻研。”
崔自力则表示,企业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其实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一是行业的风险管理要求高低;二是企业的规模大小,越是大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越大、价值越高;三是企业外部监管的要求高低,上市公司、金融企业往往对风险管理有较高要求。
崔自力强调,“风险管理不是要求越高越好,企业实事求是地调整风险管理策略才是最恰当的,风险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动态地调整策略,逐步深入地导入风险管理建设,都是比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