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巴罗(RobertBarro)的《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教科书之一,可以作为经济研究人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也是对经济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十分有益的读物。 宏观经济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研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所以研究经历离不开他的理论。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使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领域。在此之前,只存在一些不系统的宏观经济思想,经济学的主体是由后来被称为微观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所构成的。凯恩斯的理论开创了一个新世纪,宣告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宏观经济学创立初期,在教科书这一层次,被广泛接受的模型是IS-LM模型(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IS-LM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菲利浦斯曲线。IS-LM模型是希克斯(JohnHicks)1937年在解释凯恩斯思想时建立的,菲利浦斯曲线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两者在50、60年代代表了宏观经济学家的共识。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学的共识到70年代基于两个原因被打破,一个原因是实践上的,一个原因是理论上的。实践上的原因是70年代的滞胀,即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的同时发生,这与菲利浦斯曲线关系恰恰相反。理论上的原因是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缺乏联系,宏观理论没有建立在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就象空中楼阁,缺乏微观基础。经济学家对这种空中楼阁感到心里不踏实。因此,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进行了许多尝试来改造宏观经济学,这些尝试包括:对预期机制的大量研究,把预期以更合理的方式引进宏观模型;对真实商业周期的研究,在保持市场出清的前提下解释经济波动;用劳动合同和垄断竞争来解释工资和价格的黏性等。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演变,被归纳为新古典(Newclassical)和新凯恩斯(newKeynesian)革命,前者拥护市场出清基础上的商业周期理论,后者则认为衰退表示市场失灵,企图把凯恩斯模型建立在稳固的微观基础上。巴罗的《宏观经济学》正是宏观经济思想发生这一变化的80年代前后出现的新一代教科书之一。这一代教科书还包括多恩布什和费舍尔(DornbuschandFischer)、霍尔和泰勒(HallandTaylor)、曼基(Mankiw)等人撰写的教科书。在梁晶工作室的策划下,本人曾主持翻译了霍尔和泰勒的《宏观经济学》。我在评论巴罗教科书的时候,也尽可能与其他教科书作一些比较。巴罗的《宏观经济学》有以下特点:
(1)巴罗尝试呈现给读者一个完全彻底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宏观经济学。
近年宏观经济学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如同空中楼阁的宏观经济学建立在稳固的微观基础上。巴罗的教科书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彻底的。巴罗首先讲述鲁滨逊·克鲁索的个人选择,然后把个人集合起来组成市场,在讨论了市场出清的条件之后,巴罗给出了贯穿全书的基本宏观模型-市场出清模型,进而用这一模型解释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把本书与其他教科书比较,我们发现,多恩布什以IS-LM模型打头,回过头来再讲微观基础,显示出在原有的凯恩斯体系下修补的痕迹。霍尔则先讲长期增长,然后再讲长期增长基础上的短期波动,最后再细说微观基础。巴罗坚信经济学只有一个,宏观经济学是解释家庭和企业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的推理的继续,经济学家应当运用与解释家庭和企业行为的同一个经济学来解释整体经济的运行。巴罗一书的叙述逻辑,是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一理论逻辑相一致的。他指出,遗憾的是许多教科书没有采取这种一般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巴罗声称“本书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当宏观经济学与作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相结合时,就会出现一种更加令人满意的宏观经济学”。使巴罗和其他经济学家感到满意和安心的,首先是避免了理论内在的不一致,其次是加深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2)本书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市场出清的基础上的,市场出清模型贯穿全书,在此基础上最后才介绍市场不出清的凯恩斯模型。
这里“出清”是指价格和利率会同时调整,使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上供求相等。凯恩斯用市场不出清模型成功地解释了30年代大萧条,但市场不出清违背了多数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效率的信仰,使他们感到不舒服,如鲠在喉。市场出清意味着市场的运作是有效的。市场出清在宏观上是与微观上个人行为的最优化对应的。市场出清表示市场的运作没有浪费资源。在本书第5章提出、并贯穿全书的基本模型基于两点:首先,它是建立在个人最优化的微观基础上的;其次,它利用了市场出清的概念,反映了商品、信贷、劳动的买者与卖者之间的有效匹配。在叙述的过程中,巴罗对这个模型不断完善,用来解释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最后,第20章才最终达到了(作为特例的)市场不立即出清、工资价格存在黏性的凯恩斯模型。巴罗解释说,把凯恩斯模型放到最后讨论是因为,在搞清市场出清模型之前,是不可能真正充分理解凯恩斯模型的。“因此,从凯恩斯模型入手研究宏观经济学不能不说是一大错误。”这似乎是对一些较老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批评。多恩布什就是从凯恩斯模型开始的,该书的结构显得老一些。霍尔的书先讲增长,再讲波动,波动是以改造的凯恩斯模型作为基本模型的,虽然没把凯恩斯放在开头,也没放在最后。把凯恩斯模型放在最后是一种彻底或极端的做法,需要一点勇气,也有一点风险。
(3)巴罗教科书的基本模型,是商品市场和借贷市场上供求均衡的模型。
与传统的单一商品供求模型不同的是,在巴罗模型中,商品供求是由利率而不是价格水平来调节的,货币供求则是由价格水平来调节的。这种交叉关系显示了商品和借贷市场之间的交互关系。把市场出清模型作为基本模型,使巴罗的教科书从根本上不同于大部分现行教科书。市场出清模型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不仅能解释需求不足问题(凯恩斯模型的着重点),而且能解释供给不足问题。然而,市场出清模型的贯穿全书和凯恩斯模型的最后引入,使一些用凯恩斯模型本来可以很好地作出程式化的解释的问题,只能用文字来解释,例如第12章对企业支出挤出效用的解释,第13章对税收影响的解释。我认为,经济学教科书的任务,就是给普通人和实际经济工作者一个思维框架,用这个框架可以迅速、有效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尽管这种解决从理论上看可能只是近似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就是这样一个框架。尽管30年来宏观经济学理论发生了很多革命性变化,凯恩斯模型在实际经济思维方面所起的类似于供求模型的作用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从凯恩斯开始的那些教科书(例如多恩布什),让教师和学生觉得突然,很多基本的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使人觉得凯恩斯模型出现得太早。巴罗的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把凯恩斯模型放在最后,又显得太晚,没有时间用凯恩斯模型解释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不如把巴罗和其他人的教科书联接起来读,先读巴罗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出清模型,再读修改了的凯恩斯市场不出清模型。
(4)本书使用了大量篇幅讨论的金融问题。本书对金融问题的讨论明显多于其他一些教科书。
本书对金融问题的讨论,不仅多,而且早。在讨论了个人和商品市场之后,在第4章马上就讨论货币和借贷市场,大大早于其他教科书。在17-19章又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金融中介、货币变量与实际经济的相互作用、预期与货币扰动等问题。相对来说,本书对劳动市场的讨论篇幅较少。而霍尔则不同,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劳动市场,想从劳动市场上劳资合同的制定的角度来重新解释凯恩斯模型中工资和价格的黏性。这与两人的理论倾向和专长不无关系。
巴罗的宏观经济学是一部特点鲜明的教科书,闪现着纯粹的经济学思维逻辑的光芒,使我们看到了均衡之美,逻辑统一之美。本书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作了大量的细致的讲解,叙述详尽、易懂,数学模型简明、扼要。然而,市场出清模型的采用和凯恩斯模型的摒弃(在全书绝大部分篇幅中),也失去了一些传统模型对基本宏观经济问题的更加明确和程式化的解释。我不想把教科书归入学派,但是必须承认,巴罗的教科书更多地反映了新古典而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精神。简言之,多恩布什对凯恩斯模型及其应用的讲解最详尽,霍尔对修正的凯恩斯模型的微观基础的探讨最深入,巴罗一书的特点在于微观基础先于宏观上层建筑的论述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彻底统一,和市场出清模型的贯穿全书。我在此向读者诸君推荐巴罗的教科书,建议读者把本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基本教科书,在与其他若干教科书的对照中来阅读。在研究宏观经济时,要多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盲目和无目的性。沿着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学术界贡献一份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