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只求心智的卓越
一位美国经理人说:“孔夫子讲道理,日本人讲实践”。在现代企业中,管理在两个层次上被延伸出来,一是围绕着提升效益与效率,而采用新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另一个是在软性层面上积极推进组织的文化建设,强化企业文化归属力与导向力,以精神性力量凝聚员工,并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这种管理似的企业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企业之魂,对内则体现为服务于高效率的生产的战斗力和向心力。前者是“实践”的结果,后者是“讲道理”的结果。至于这两个谁更重要,中国式管理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台湾学者曾仕强在论述中国式管理的时候,他首先从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的分野来谈。他认为作为管理科学,全世界可以都一样,本没有中国式管理、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但管理哲学一定具有民族的鲜明特征,管理必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他所提出的中国式管理是指管理哲学的中国式样。从表面上看,这种分解并没有什么不妥当,但从他潜在的意思就要分化出如下矛盾;在西方国家能很好发挥作用的管理科学,在中国就可能无效,因为只有和中国管理哲学与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本土化的作用。曾仕强先生的话绕到最后,就是说中国的管理哲学更重要。国外的管理科学依从的西方的管理哲学理念,中国的管理科学依从的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必须用中国的管理哲学来指导中国的管理科学。如此一来,原本没有国界的管理科学,由于其所产生的哲学思想不同,也就自然区分出中国式管理科学与西方的管理科学。
西方管理崇尚的是行动和实践,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正在焚烧的大火,一个人能够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从这场火灾中抢救点什么出来。”而管理工作,就是让所有遭遇这场大火的人能通过协作,安全而合理有序地抢救出更多的财物。中国人则崇尚“聚古今之议论,生我之议论;聚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一心想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的中国式管理,在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之前,会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夺去我们有限的财产,剩下的只有灵魂深处的彷徨和无奈。中国人历来具有胸怀天下苍生的情怀,就如同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中国的无产阶级一直牵挂着世界上还有2/3的人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待我们去解放他们一样,中国人与中国式管理哲学都喜欢着眼于全球,但却不行动于本地,不行动于当下,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的人并不是企业家,运用管理思想的人又抓不住中国式管理的脉象,因为中国式管理过于“玄妙”。
中国管理思想的大解放,是伴随着市场化的纵深发展而不断升级的,一些伪科学或非科学被贴上人文气息的标签,就摇身变成管理哲学的灵魂,靠稿费赚钱的写手们充分利用企业家与经理人对管理理念的盲目崇拜,尤其是在那些手握丈八长矛走天下的闯荡型企业家那里,他们对管理理念的膜拜,成就了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管理类书籍,一大批伪书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把呓语变成了管理圣经。
中国式管理、太极管理、和合管理与和衡管理,本质上是对西洋的技治主义反思的结果。
这些反思,也许在缺乏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强调明礼重道,以义为先,更有利于造就一个稳定的国家或者企业。但是一旦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就必须用市场的话语,而不能用黄老哲学方式行事。韩非子犀利地指出这一点,他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既然是反思,就应该多一些务实的研究,而不能仅仅是务虚,我们这个民族不缺乏务虚的能力与冲动。但我们从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与中国式行为方式中,只能看到大量不便言明和不宣言明的东西,看到议而不决,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边做边修改的弹性计划与管理模式。曾先生所追求的“中国式管理”强调每一个管理情境都是特殊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因人而异。既然如此,那何必需要管理。至于黄如金先生的《和台管理》一书,满眼都是寻章摘句的编辑工作,而看不到—丁点儿的管理案例,这部着作至多是“和台文化”的历史追思,而谈不上管理,尽管他给管理送了一顶很大的帽子——传统人学的市场浪潮下的本土冲动。
中国式管理追求的是一种心智卓越或道德卓越,是一种知识与美德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而西方的卓越管理则是从组织的领导、组织的治理、组织(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绩效评审与社会责任;从战略制定、战略展开、长短期计划的绩效预测、与竞争者的绩效预测;从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关注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跟踪质量以便及时获得信息和改进、获得竞争者的顾客满意信息和标杆;从组织绩效的测量与分析,收集、校准和整台数据信息以监测日常运营、支持战略策划、为部门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从提升组织主动性、授权、创新和部门间的技能共享,支持高绩效工作、支持顾客与业务导向、推行积极的员工教育、培训与发展,确定员工权益;从关键的价值创造过程、关键产品和服务‘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为盈利性业务贡献力量、设计过程以满足关键需要;从以顾客为中心、产品和服务、财务和市场结果来权衡经营结果;从精细化管理人手,变革生产环节与优化生产过程,强化科技创新,注重产品升级换代,推行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来优化产品结构。在中国式管理中,我们只看到一群人跑来跑去,大呼小叫,嘻嘻哈哈,在相互推、拖、拉中迂回交往,用尽心计,人际交往变成权术场。组织被架空了,过程被忽略了,顾客永远不在经理人的视野里,创新似乎与中国企业家无缘。
中国式管理的宏大叙事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没有终结的答案,只要永恒的问题”。管理的目的当然就是化解问题,而问题必须是务实而具体的,在一个饥荒遍野的时代,公共服务机构不敢说他们的目标是消除谨慎,而只能是缓和谨慎;在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经理人不敢说自己的目标是要变成世界一流的企业,而只能是争取变当下的无序为有序;在一个流程都没有做好、缺乏诚信机制的企业推行六西格玛,那肯定不会有好结果。而中国式的管理所要化解的永远是大问题,甚至是混沌不明的问题,动辄要以中华文化的精髓统帅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要用形而上去解决形而下的问题。如此一来,中国式管理面对的就不是具体问题,而是人本,不是管理,而是治心。中国式管理告诫我们说:仅靠聪明、技巧做事不太容易成功,有道之人方成大气,得道企业才能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