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文化的影响综述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文化的影响综述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文章从实际出发,探讨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以使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战略文化对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有较强的影响,企业战略本是企业发展所制定的辅助发展的条款,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从很大方面决定了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企业文化的进步方向。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及构成

  据统计,国内外有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几乎每个管理学家都有企业文化的定义,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狄尔·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队中逐渐形成的规范。魏杰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企业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狄尔和麦肯锡咨询顾问爱伦·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一书中认为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一是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具有关键影响。二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价值观把员工凝聚在一起,产生共享价值的作用,大部分企业的成功在于有关能分辨、接受和执行企业的价值观,并将其贯彻到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三是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把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员工提供了具体的楷模。四是礼节及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是企业动态的文化,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五是文化网络,有效传递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推行和流动的渠道。该书的问世,标志了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

  典型的企业文化结构理论方面,日本学者认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企业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企业的设备、资源、建筑等一切器物,称为物质文化;动态层面,即外显的行为方式,称为行为文化;心理层面,包括知识、态度、价值体系等,称为观念文化。我国学者在这个角度上对企业文化结构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认为广义的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物质层。

  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其主要包括厂容厂貌、产品的外观包装、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等三个方面。

  2.制度层。

  这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企业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主要是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个方面。

  3.精神层。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面貌,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企业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能约束规范精神层与物质层的建设;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好的或不好的文化。不规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行和发展中不自觉的、自然而然形成的,一般来说是不完整、不协调、不成熟的,其中有不少内容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规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发展需求及企业各层次成员的共同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它有着完整性、协调性、成熟性的特点。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文化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哈佛商学院曾经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文化方面的问题调查多名企业界人士,但同一个问题在一部分人士看来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在另一部分人士看来却是属于企业战略文化范畴,由此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存在着一个交叉,这个交叉既属于企业文化,又属于企业战略文化,这个交叉就是企业的经营理论。

  企业经营理论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凭什么而存在等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经营理论客观存在,没有它就不会有企业。

  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在对环境的假设、对目标的假设及对优势的假设的基础之上具体的经营思路和安排。是在变化的环境下为求得持续发展的总体性谋划,可以这样说,企业战略文化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理性的反映。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

  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文化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文化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亚当·斯密曾指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和分配生产资料的过程中自发地发生根本性作用。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管理中“看不见的手”,自然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经营绩效,乃至于企业的生存空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国际间竞争加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逐渐变小,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战略管理悄然兴起,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然而,很多的事实表明,企业即使拥有较好的竞争战略,但仍遭受失败和破产。美国是最早实行战略管理的国家,但是企业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屡败给日本企业,究其原因之一,是美国企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战略支持性文化。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动机的原始部位,即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特别是当企业进行改革时,若这种改革与企业文化不相一致,文化便会阻碍改革,我们称之为”文化抗性”。

  战略可以依据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调整甚至是改变,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影响企业成员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当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成员的基本信念相一致时,这时企业文化便发挥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企业成员迸发出大的工作热情来贯彻、执行企业战略文化的实施,企业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当企业战略文化与现存的企业文化不相一致时,文化的”抗性”便显现出来,阻碍、破坏企业战略文化的贯彻执行,最终使企业在竞争中失败。

  由此可知,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企业战略文化的制定和实施要重视和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支持战略的方面,对于现有企业文化中与战略相矛盾的方面也要予以承认和改变。一般来说,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目前的文化仍能适应企业的经营要求,且企业文化已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战略文化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现存的文化。二是调整企业文化适应战略。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新战略的实施通常是由市场驱动及竞争力所支配,基于这个原因,调整一个公司的文化去适应一个新战略比起改变战略去适应公司现存的文化更有效。所以,对于那些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应设法创造或产生一种战略性支持文化。这种战略性支持文化的形成,由于其基本的信念、价值观与企业战略文化目标相一致,并体现在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中,使企业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去完成企业的战略计划,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