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最核心的区别,并不是“是”或“非”的问题,也不是“有”或“无”的问题,在于程度问题和出发点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管理哲学的本质差异。
中西方管理哲学的差异并不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区别,也不在于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区别。西方也有集体主义,只是西方的认同更多地建立在种族、阶级、姓别、职业、年龄等因素之上,当然,相对而言,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则更多的表现为圈子中的行为。西方也有人治和礼治现象,也会很重视文化、愿景等等,并设计制度鼓励自组织,如晚近发展出来的内部创业制度与自我导向团队,但西方所蕴含的管理哲学更重视流程、规章、制度,其管理思维以规划与控制为主,以理性系统为主,辅以自然系统。
因此,西方的组织通常更强调“对事不对人”,重视对事进行规划、执行、考核和奖惩。通过设定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流程,将员工化作大流程中的小螺丝钉。只是后来经理人们发现这些“螺丝钉”们开始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开始怠工和不服从管理,进而才产生了员工关怀、愿景管理等等一系列人本管理的元素,以提升“小螺丝”的工作满意度、归属感和成就感,最终提升工作动机。
与理性系统相对应的自然系统,相信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人是需要关系、小团体、归属感与信任感的,所以人的结合是自然生发的,很多组织现象是不可能理性设计与控制的。中国所透露的管理哲学则一开始就是从人出发的,以自然系统为主,理性系统为辅。因而,中国人重视先管人再管事,强调“人对了,事就对了”。中国管理哲学非常重视看人、收心,培训,因才器使,然后授权赋能,以期“我无为而事自成”。中国领导不会详细规定每个工作细节,而是在前期做好关系管理,建立信任之后,事情就是你的,所以领导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中国管理哲学是先承认自组织,效率不是来自于规章制度、规划控制,而是来自于自组织,这是整个管理哲学中最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管理哲学首重自组织治理,以层级治理为辅,异于西方的层级为主,自组织为辅。但是,为什么自古中国还是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层级制度呢?而且在19世纪以前一直有着世界最大的层级组织?以法辅礼。中国组织中理性系统的成分,是为了在管人的过程中,更好地规范行为底线,增加合作性和增强人际信任。
这些自组织固然非常有活力,但是往往活力到了最后可能就会乱了套,结果就是互相掐、互相卡、互相争斗,譬如藩镇割据,甚至糟糕至军阀乱战。为了维持自组织单位之间的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层级制度的组织来加以控制。但在这个层级控制过程中,中国还是非常强调礼治秩序和价值、文化的引导,并且礼治秩序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在层级治理中,为了管好自组织,中国是荀子说的“隆礼重法”,不同于西方的以礼辅法,这方面的管理哲学和西方又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管理哲学虽然强调自组织,但也仍然需要保持层级权力和自组织之间的平衡,如何平(博客)衡?尤其是权力都有强大的自我扩张倾向,很容易层级权力就想吃了自组织,如何平衡?在中国政治组织的实践中,知识分子扮演了上下之间“桥”管理哲学的角色。了解了中国管理系统的特质后,就能够理解中国管理的真正生命力在于“放权”,任由民间自组织,由知识分子作集权官僚组织和民间自组织中间的桥,以保持稳定。可惜今天的管理思想矫枉过正了,处处怕“乱”,不敢放权,这正好扼杀了中国人的生命力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