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环境的日益动态化和复杂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石在于假设企业环境可以认知、竞争过程可控,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影响自己的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全球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从发展的先后顺序上看,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为主线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并且对最新的企业战略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作为一门学科战略管理诞生于五、六十年代,并且是随着西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rvingBarnard)在其《经理人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但他还没有形成企业战略理论的框架体系。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D.Chandler)的第一部主要着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若干篇章》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系统研究之先河。钱德勒从杜邦、通用汽车等四家先驱企业的案例研究入手,分析了环境、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结构跟随战略”的主题,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改变。“设计学派”(Design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gSchool)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K.Andrews)教授为代表。他们主张经营战略是使组织(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将战略构造分为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的基本模型。该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为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外部极限。其次,高层的经理人员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他们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再则,战略构造的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而且最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计划学派则是以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为杰出代表,他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经理人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订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经理人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等等。他认为,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即企业高层经理人能够通过逻辑分析能力、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对未来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他们认为,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分离,战略形成是内容和规划导向的,这些特点与六七十年代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二、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缺陷的是波特(Porter,1980年)。他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Mason,1949;Bain,1959)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由五方面竞争力量(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所构成的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和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
波特的竞争战略所追求的竞争优势过分强调了外部环境,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质与能力。
三、以资源、能力和知识为核心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80年代以来,竞争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变得更加恶劣,迫使企业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关注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研究学者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也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深入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特殊源泉,经历了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及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三个研究阶段。
1、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Resource-based)。
B.Wernerfelt于1984年发表的论文《基于资源的企业观》指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各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资源。资源学派认为资源是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组织能力),企业的收益来自于企业有价值的资源,而判断资源是否有价值的主要标准是这些资源是否稀缺、难以替代和能否持续拥有。
2、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Competency-based)。
能力理论兴起于90年代,该企业战略理论以核心竞争能力为核心,具有企业战略理论里程碑意义的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90)与哈默(G.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在此之后,研究学者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掀起了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新高潮,从而产生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该理沦是以创造未来产业、培育核心能力、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企业战略设计思想,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
在90年代,由潘罗斯(E.Penrose,1959)和理查德森(G.B.H.Richardson,1990)共同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而且盛行于当时的战略管理领域。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企业战略理论,这是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企业战略理论,它构成了当今企业战略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能力派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产业分析模型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
该企业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仍把企业看作是“独立、自治的实体”,无视行业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整体利益。
3、基于企业知识的竞争优势(Knowledge-based)。
A.A.Lado(1992)等学者研究基于能力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时,提出一种集成管理能力、企业资源能力、输出导向的能力及转换导向的能力模型,揭示了决定企业能力的知识因素,即企业知识的默会性、知识因果关系的模糊性、企业文化及企业知识的组织等。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竞争理论以外,还存在着其他与竞争优势有关的企业战略理论。例如,战略管理学派中的进化学派,它强调自然选择的竞争过程、市场的有效性和企业预测并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的有限性,否定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认为企业与环境的适合性主要是机会与幸运的结果,竞争对手会迅速模仿和侵蚀早期的收益。因此,企业应该强调与当前环境的暂时适应和基于效率、成本和短期差异化的临时优势。
四、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节奏的日益加快,市场竞争得不断加剧,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已经不能只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来思考和做决策,企业也不能仅仅只最求适应环境,更要创造环境,抓住未来。企业战略理论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些最新发展的企业战略理论包括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和谐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生态理论、柔性战略理论等。
1、边缘竞争战略理论。
布朗(ShonaL.Brown)与艾森哈特(KathleenM.Eisenhardt)于1998年合作出版了《边缘竞争》(CompetingontheEdge:StrategyasStructureChaos)一书,提出边缘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该企业战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所处的环境是高速变化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组织变化的能力是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
这时企业受到的战略挑战是:对变革做出必要的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可能地预测变革,并在合适的时机促进和领导变革。边缘竞争方法将综合战略方法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要使得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衡量成功的标志是生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而最终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造企业的能力。该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力图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状态,使得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
2、和谐战略管理理论。
市场是变化的,竞争对手进出及其行为的变化,导致顾客需求的变化;组织自身的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任何赢利与非赢利的组织都必须是以市场驱动的,组织的战略必须适应环境,适应顾客需求。但一切环境和顾客都是变化的,因而组织的战略也必须是随之变化的。如何修正战略以适应变化,平衡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动态性又是战略管理的新课题。
和谐管理理论紧密依赖于环境,围绕和谐主题解决上述战略难题,其中主要是指特定时间里,环境与战略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企业目标实现的问题。和谐机制由“和则”及“谐则”共同构成。“和则”用来应对人的永恒不确定性,“谐则”的着眼点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当环境趋于稳定时,即不确定性较低时,“和则”的作用相对减弱,在战略形成与实施中,主要依靠“谐则”的力量发挥作用。当环境趋于复杂多变时,又无法在事前预设、预测出所有的因素,则需要通过“和则”的作用来消减不确定性。虽然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消减,但可以通过及时的调整来适应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和则”与“谐则”的交互作用进行协调,以及时应变,从而使不确定性相对降低。和谐战略是传统战略的扬弃,在保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是随时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动态的调整,从而使战略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及充足的弹性。
3、战略生态理论。
战略问题的生态实质及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企业竞争环境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它具有一般自然生态系统基本的特征,即企业与战略竞争环境的相互作用。企业生活在这个战略生态系统中,就像生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企业与生物都有生命周期,企业就是一个生命体,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依赖于其自身对战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只有当企业通过自身变异或进化能适应战略生态环境的进化规律时,企业才能生存。因此,可以说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与战略生态环境协同进化过程,即企业的使命就是谋求与战略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全面考察战略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战略生态环境、自组织机制、核心竞争力及其扩张性、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诊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适应新现实环境的新的战略逻辑和战略视角。
谢洪明等(2002)在《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化引论》中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战略生态”一词,并作了简要分析;梁嘉骅等(2002)在《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一文中,对企业及其战略环境的生态特性进行详细阐述。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把生态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前沿课题和研究趋势。生态学为企业战略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更为开阔的视野。
战略生态研究有助于企业经营经理人摆脱战略“近视”,以生态思维指导企业的战略竞争行为,使企业从有限的焦点到广阔的视野,促进企业与战略生态系统之间生态共同体的构建与协同进化,对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手段具有重要价值。
4、柔性战略理论。
任何环境的变化都对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着机会和威胁,而且往往这些变化更多地来自竞争企业自身。如何研究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研究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来主动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来控制未来,增强战略的“预见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建立竞争优势是新一代战略研究的问题。
汪应洛等(1998)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国内最早对柔性战略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针对国内外研究者对战略柔性的提法只是更多考虑适应性的特点,强调不仅要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要主动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他们提出所谓柔性战略,是指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并从竞争的要素角度提出柔性战略包括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
随后国内学者基于汪应洛教授等的研究结果对柔性战略理论进行了积极和有价值的探索。李垣等(1999)等在战略形成的整合模型基础上,结合企业柔性战略的思想内涵,对企业实施柔性战略的目标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柔性战略的系统设计要点,建立了企业战略理论分析模型。王磊等(2000)等提出了“以不变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应付万变的环境”的柔性文化,研究了柔性文化的内涵,并对其特征做概略性描述。张新武等(2002)通过形式化的模型,利用马尔可夫链过程描述企业知识状态的转移,通过对不同知识战略变化的净现值比较哦,得出知识战略的优劣,并从柔性的时间维度与范围维度研究企业在3种不同知识状态下所采用的只是状态变化的战略决策。张守凤等(2005)从超竞争环境出发,探讨了企业柔性战略的的主要特征和设计原则。安强身等(2006)认为动态的战略联盟是最有效的能够获得双赢的合作方式,其通过外部关系的整合、外部资源的利用提升企业双方甚至多方的经营价值,是现代企业在超竞争条件下实现柔性战略的基本形式。冯明等(2007)针对制造业柔性战略的特点,从绩效的四个层面分别识别管理胜任特征,并构建出胜任力模型。刘力刚等(1999)等从动态能力到动态能力观以及柔性、战略柔性到柔性战略演进的过程,发掘出动态能力观与柔性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与企业柔性战略的框架结构,归纳出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性战略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动态能力与柔性战略相互作用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市场的全球化、产业边界与企业边界的日益模糊、技术变革的不连续性、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技术诀窍和知识的快速扩散与交叉渗透、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不断激化的企业竞争,已经根本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生态环境和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让企业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动态的环境。通过对于企业战略理论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战略研究经历了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理论如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和谐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生态理论、柔性战略理论等正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新方向。如今的企业战略理论已经向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向以“创造并驾驭未来”为主的竞争理论。
作为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企业战略理论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清华大学企业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企业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