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互联网人士应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企业培训师观点:互联网人士应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对于个人从事互联网的个人知识管理,我自己原则,采用最轻的模式,选择最少的工具。知识积累需要时间来沉淀,只要找准一套方法,深入尝试必然有结果。勿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耗在了选择和尝试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上,切忌。

  如何获得

  上次与朋友探讨到IT从业者获取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有三条路:网络、杂志、专业书,并且这三类人群的交集不大。我自从业以来,对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获取几乎全部来自网络。我买的第一本软件操作专业书是《Dreamweaver3.0》,最后一本也是。因为我发现,书上内容免费的互联网上基本都有,并且更全、更新、更有价值。

  网络来源继续细分,我对专业知识的获取超过一半来自民间个人网站和个人博客,另外有三分之一来自社会化网络(SNS)分享平台,其他少量来自专业媒体。而获取的方式主要是固定RSS订阅,部分采用全网搜索引擎,极少数去SNS和专业媒体上搜索。

  除直接“偷窥”别人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会自己发现经验。比如我会不定期的观察分析全球做最好的几家网站或产品——Google多个产品、Adobe官网、Apple官网、Yahoo门户、CNN门户等等。深入揣摩人家的信息架构、交互模式、界面代码,并学习人家怎么改版。

  如何积累

  原则上讲,我很希望多在别人的基础上继续积累,这样不仅自己事半功倍,也有利于推动整个技术领域的提升。但事实是,一方面大家喜欢各自为战,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积累,另一方面大家也确实没什么值得分享的积累。

  当我进行到某个专业技术点研究时,我会在搜索引擎里查找相关信息,尽量汲取更多已有的经验。如果验证没有问题,我会在当前工作基础上继续研究。如果在搜索引擎里找不到相关信息,或者发现已有的“经验”毫无价值,我会选择自己重新开始,搭建个人知识管理框架。事实上,我做了大量类似的“重构”工作,在日志里都会有记录。

  我认为积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见识层面”对已有资源的积累,二是“理解层面”自我总结的积累。见识层面有截图、代码原型、案例流程图;理解层面有知识框架、分享教案。我对PDF格式的偏爱。N年前,我还做过图形素材库、Flash动画素材库的积累,现在已经不再涉足这些领域。注意,积累不是随随便便的保存。把数据堆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毫无意义,积累需要消耗心力去理解,需要付出心血去组织。举个例子,随着我们对个人知识管理领域的深入理解,会不断的改动分类,或对分类继续细分。

  如何实用

  大家口头上都懂的一个词——学以致用,其实还有后半截——用以促学。用和学互相促进,理论上个人知识管理越多越好,但也只有懂的越多才知道不懂的更多。只要想学,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因此我认为,知识应该选择性研究,没有选择的积累只会让自己累趴下。

  实用就是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因为积累的知识多,必然能体悟到其中的联系,设计师处理问题的准确率和效率才能越高,这是“高级”设计师的价值所在。

  如何分享

  聊到知识分享工具时,有朋友提到微博,比如全球流行的Twitter。个人认为微博的作用在于传播信息,最多也就是些常识问题,但不利于个人知识管理(信息≠常识≠知识)。一方面与微博的产品定位有关系,另一方面140字的限制也局限了微博贡献内容的价值。因此,我认为最好的知识分享工具还是博客。

  重申曾经的观点,建立个人网站是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强调一下,个人网站不等于个人博客,我认为个人博客只是个人网站的一个系统,内容组织方式的选择之一。我设想最理想的状态,唯一域名的个人网站是我分享的唯一出口,之内我可以按系统分享我感兴趣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流行的在线工具都支持API数据输出,并且我判断这是未来互联网产品的趋势,比如我一直用GoogleNotebook做摘抄笔记(现在已经纳入GoogleDocs体系)。包括国内的豆瓣,也可以把我们的看书记录放到个人网站上来。

  结尾

  如上四个点其实有逻辑关系的,获得以后是积累,积累以后是实用,实用以后是分享。个人知识管理是个大话题,有此核心主题的专业书,个人认为还是应该自己实践总结。

  发现自己现在写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动“笔”就有写不完的话题,理不完的思路,我想这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力量。有种消极观点认为“喜欢在个人博客上分享的都是Loser。”我想告诉诸位,只有Loser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找到真正的分享,或者看懂真正的分享。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