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学校发展”有不同的内涵。学校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学校的初创阶段、学校的生长阶段和学校的成熟阶段。在学校的初创阶段,发展主要是量的扩张,学校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学校的生长阶段,学校内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逐步发展,表现为结构上的由简到繁、功能上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学校的成熟阶段,学校在结构与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外界环境的成熟应对和内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学校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发展战略传统。
学校文化发展战略选择,如:考试比赛模式、学科特长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科学研究模式、教师发展模式、领导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模式等。
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从更加关注教育的数量转向更加关注教育质量;从更加关注硬件建设转向更加关注师资、管理水平、学校文化等软件建设;从更加关注统一标准转向更加注重个性特色、更加关注创造能力的发展;从更加关注有重点的发展转向更加关注均衡的发展;从着力营造竞争型学习环境转向着力营造和谐型学习环境;企业职能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新时期的特征要求学校作出相应的变革,其中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文化意蕴与学校文化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有数百种之多。张岱年先生就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还有如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威廉斯:文化意味着“人类追求完美的进程或境况”、“文物及记录”或“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胡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等有代表性的文化解释。我个人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知识体系、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的复合体。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她具有相对性、整体性、遗传变异性和教育性。文化这一定义,明显含有辩证的哲学观点。这一理解方式同样适用于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解读。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制度安排、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环境建设的生态系统。
按照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教育活动本身其实是两种形式的文化传递:有意识的文化传递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前者是一种有组织、一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发展战略传递,也就是有意识地将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体系等内化于受教育者;后者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在潜移默化中施与受教育者的文化发展战略影响。
而按照社会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教育是一种文化共享活动。人类和一般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是高度智慧的生物,能够创造、积累和传递后天经验,也就是说,人是有文化的动物。关于文化的理解,迄今为止,仍歧见纷呈。从最广义的层次说,除了自然之外的一切都属于人类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精神财富之和。”它包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在狭义上使用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如语言文字、哲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规范等等。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获得的观念成果,可以帮助人有效地适应环境,提升自身能力,因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学校文化的教育学界定一:
l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包括“显性”内容和“潜在”内容两个部分。
l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
l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
l开展健康的文艺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
l学校内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教学、科研)及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l作为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子系统,它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生存的整个环境。
学校文化的教育学界定二
l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青年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设施为具体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l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人生指导原则以及在这些原则指引下形成的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运作方式和群体生活风貌。
l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综合交叉、广泛交流及特有的活动方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l在学校这个的特定的环境中所拥有的价值观的集合,也就是指校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文化的教育学界定三
l广义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l智能文化(教学水平、学习绩效、科研成果等)
l物质文化(文化设施、校园营造等)
l规范文化(学校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等)
l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等)
l狭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在特定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校文化即组织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在同时出版了四本畅销书:大内(Ouchi,W.G.)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彼得斯和沃特曼(Peters,T.J.andWaterman,R.H.)的《追求卓越——美国杰出企业成功的秘诀》(1982);迪尔和肯尼迪(Deal,T.E.andKennedy,A.A.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982);帕斯卡尔和阿索斯(Pascale,R.T.andAthos,A.G.)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2)。它们被称为组织文化的“新潮四重奏”。上述论述在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上有着这样的共同之处:即组织文化应以人为着眼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要把企业建成为一种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则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组织员工共有的信仰,是指导组织和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哲学。价值观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第十二届学代会,即为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不约而同的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竞选旗帜,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这是在我国大陆首先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举办“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活动。尔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先后举办“文化艺术节”或“校园文化建设月”等活动,激起了人们对校院文化热烈反响。(1980-1990s)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2006)。
从“校园”与“学校”的词义来讲,“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二者相比较,“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应该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研究内容。
二、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指自主地、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对已有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以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新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变革提出的新任务;学校文化建设是凸现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建设是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新概括;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现学校社会功能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所具有的共有和共享信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
一所新的学校的文化的确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同样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培育过程。
三、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构想
现代学校文化的设计思路:以民主领导培养良好校风;善用教师专业权威赢得学生信服;增进学校行政人员的教育观念;改进课程内容、编班方式与教学方法;祛除社区文化的不利影响;改善学校物质环境与教学设备;重视学校潜在课程的影响力。
现代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问题主要表现有:1、学校文化的建构缺乏个性内涵,学校文化的趋同、社会文化的重复、企业文化的复制等;2、学校文化的形成偏重物的形态,千校一面、区域特色不突出、校本气质不明显;3、学校文化的维系缺少制度支持,如教学制度、科研制度、校园管理、班级管理、自我管理……分级目标管理的体系的科学化程度不高等;4、学校文化的变革忽视隐性文化,如投机心理、绩效理念、短期行为、全能制度、外力制动等。
学校文化的结构。包括: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等。
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包括:校长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和服务文化建设等。
(一)学校观念文化发展战略建设
1、学校观念文化发展战略建设的重心是树立正确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价值观;如学校价值观(整体/群体/个体)、学校精神(校歌/校徽/校训/等)和学校形象(内在-校风/校貌;外在-知名度/美誉度)
2、对几种学校价值观的分析与批判(“学校即家庭”、“学校即社会”、“学校即升学或职业预备的场所”、“学校即人才工厂”等);
3、学校文化建设的四种价值维度:对于个人的价值(良好个性)、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的价值(国家认同)与对于人类的价值(人类意识与人类良知)
4、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支柱:学校理念
(二)学校制度文化发展战略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发展战略建设的重心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法制的、开放的、学习型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专业组织结构、职业奖惩机制、等级管理体系、组织行政权力和管理规章制度等。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校效能、
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别。
1.规范学校与企业关系的制度
教育法、教师法、学校法、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督导评估制度、考试制度、教育投入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教育问责制度、学校举办制度、办学自主权制度等。
2.规范学校内部关系的制度
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校长负责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改与科研制度、课程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学校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
3.规范学校与学生家长、社区关系的制度
社区参与制度、社会团体资助制度、学校服务社会制度、家长参与制度(包括教育决策咨询和学校管理等)、校友工作制度等
4.规范学校与市场关系的制度
外来人口学生入学制度、学生择校制度、学校收费制度、校办产业制度、学校后勤管理制度等。
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重点: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市场的关系、考试与评价制度
学校内部文化发展战略建设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质:教育理念重建、学校制度再造、学校文化创生。
学校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赣州市校园文化建设;北京市西城区所属的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海淀区六一中学;上海市闵行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等实验区的一大批中小学、幼儿园,都开展了现代学校文化制度的实验研究。
(三)学校行为文化发展战略建设
1、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基于教育爱、责任与希望的交流与对话;
2、对狭隘的功利主义、悲观主义以及冷漠情感的批评;
3、支柱:学校仪式、学校语言与学校服饰等。
(四)学校环境文化发展战略建设
1、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让一草一木都会说话;
2、对豪华化、商业化等非教育化的批评;
3、几个支柱: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文化、建筑文化等。
(五)学校历史文化发展战略建设
1、重心:是对全体师生开展校史教育,培养他们“以校为荣”的学校认同;
2、对只重升学率、只重名人、只重校长的批评;
3、几个支柱:档案馆(室)、校友回校、校庆纪念日、学校网站等。
现代学校文化的生态化发展:
l构筑综合文化发展战略,体现时代文化特征
l确立民主公平原则,重建学校制度文化
l改变传统知识观念,创新知识学习理念
l营造心理常态文化,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l优化育人文化品位,打造美丽和谐校园
l重视学校整体生态,拓展文化品质变革
我们期盼通过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建设使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理想的学园、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