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可持续。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大潮涌动。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历史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做出了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该如何履行使命,承担责任,做出贡献?
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电力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在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与电力工业紧密相关,尤其集中在发电侧,国有发电企业有责任、有能力,也有条件在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有作为。
事实上,经过悉心培育,中国国电的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多项核心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以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具有国电特色的产研结合模式。今年,中国国电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一、战略引领、统筹规划
集团发展战略导向是优秀企业的重要特质。集团公司领导集体十分注重集团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引领。2008年上任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能源、电力发展规律,深入把握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客观看待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冷静分析自身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完善集团发展战略。在持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保障,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的战略体系。
大计已定,方略明晰。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集团公司转型战略的重要方面,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路线图下,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1、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增强“硬实力”。
集团公司通过推广清洁煤发电和节能环保技术,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积极培育以新能源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强以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电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近三年,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48%,已占总装机的20.2%,风电装机规模更是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保障,打牢“软实力”。
集团公司总部设立了管理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同时大力支持所属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以科环集团作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的主要平台,以龙源电力作为新能源投资运营的主要平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企业转型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综合业绩考核和总经理奖励基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重点向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倾斜。
科环集团正是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兵团”。2006年以来,该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保持每年高于50%的增长速度,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进入了全国企业500强。
3、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支持,练就“真功夫”。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产研结合、引领发展”的方针,集团公司加大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集中有限资源,投资选择向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倾斜。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约413亿元,占公司投资总额的47%。此外,通过采取申请国家科技资金、集团公司资助和企业自筹等措施,“十一五”科技活动经费和科技研发经费总额达到29.41亿元。
步履坚实转型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战略转型的标志性成果。
二、自主创新、系统集成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很多技术依赖国外,是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集团公司对此有着深刻认识,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乔保平说,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升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集团公司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兵分两路,重点突破。
一方面,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公司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设备、电站节能环保等装备,国产化率达到100%。
火电装备方面,承建了国内首台60万千瓦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在宝鸡发电公司建成了世界首台“三塔合一”超临界机组。同时,开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
风机制造领域,国电科环集团已经掌握风机变桨控制系统、齿轮箱、电机、变流器、叶片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1.5兆瓦风电变流器更是打破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壁垒,赢得了“中国芯”的美名。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积极研发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包括新型超临界机组、大容量风电装备技术、高转换率电池生产技术、分布式电源、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等等。同时,积极开发潮汐、地热、生物质等先进发电技术。
为提升系统集成能力,集团公司积极探索专业服务、增值服务新业态,突破单项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逐步健全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设计、制造、服务、生产、经营等完整的业务链。这方面,公司充分发挥优势,打出了脱硫特许权经营和合同能源管理“特色牌”。据了解,目前公司系统已签订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2项,设计金额4.82亿元。已成立脱硫特许经营分(子)公司18家,累计承建脱硫装机总容量突破1亿千瓦。
既要“增量创造”,又要“存量调整”,培育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针对仍然占公司装机容量约79%的火电板块,集团公司不断创新电厂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同样形成了“两大法宝”。其一,率先施行配煤掺烧,突破火电厂统一设计、定点煤矿煤种的传统运行方式,在保证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掺烧经济煤种。其二,推广“商业储煤”,引入期货理念和风险经营意识,克服资金、运输、场地等困难,利用煤价回落时机购储电煤。
此外,集团公司始终把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作为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实现内涵式增长的主要措施。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85亿元,开展了1633个项目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一批机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供电标准煤耗322.6克/千瓦时,组建八年来共降低52.4克/千瓦时;厂用电率由6.9%降至5.33%;机组等效可用系数由84.2%提升到92.4%。
三、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特色品牌
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市场化瓶颈。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集团公司有何良策?收获几何?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充分发挥企业高科技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率先发展——集团公司结合实际,谋划解决之道。
2010年,集团公司科技产业资产总额达到30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0亿元,成为集团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实现了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集团公司已形成四大行业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即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化。所属科技企业,也实现了从单一技术、纯工程类公司,到既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又有研发设计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的产业集群的转变。
产业集群不仅是多个企业的物理积聚,更是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从而加快形成了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风机制造产业:已拥有大容量、低风速、高海拔、防风沙、潮间带、直驱永磁和海基风机等多元产品序列,市场业绩已进入国内前三名;
——太阳能产业:产品涵盖多晶硅、太阳能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等,具备了太阳能电站可研、设计、系统总成和EPC总包能力;
——等离子点火技术:已成功应用装机2.39亿千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并在创业板成功上市;
——空冷设备:年产能达960万千瓦,累计承建空冷机组装机1840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17.5%;
——DCS控制系统:累计完成火电装机容量约1.5亿千瓦,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
产业链有序衔接,是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特色。比如:风电开发与风机制造协同推进,建成世界首个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风机制造产业形成了以整机制造基地为核心、上下游产业配套建设及时跟进的合理布局,今年风机制造能力达到2000台。再如:太阳能产业采取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宁夏、西藏、青海等地共投产光伏电站2.2万千瓦,在新疆吐鲁番建成国内首个槽式太阳能聚热发电项目。
随着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在集团公司涌现。这些品牌以节能环保、清洁发电和新能源为共同方向,同时各有千秋:龙源技术,以等离子点火技术为特色;龙源环保,以烟气脱硫脱硝为特色;龙源冷却,以电站空冷技术为特色;国电智深,以电站自动化控制技术为特色;联合动力,以风机制造为特色;国电光伏,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装备为特色。
品牌引领,百花齐放。成规模、系列化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品牌,助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快车道上疾驰向前。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赢得科技方能赢得未来,突破“瓶颈”方能突破科技。
为突破阻碍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要素的创新活力,集团公司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上做文章,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出实招。
2009年6月,集团公司正式成为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单位。为确保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公司决定以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作为创新创业基地的实施载体,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乔保平亲任院长。
2010年8月,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建设、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快速推进,同比领先。已有7位专家列入国家“千人计划”,“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担任名誉院长,原GE公司塑料集团总工程师、全球知识产权主管郭桦博士担任副院长。
“集团搭台,企业唱戏”,这是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运营原则。其内涵是: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作为技术交流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势资源整合的统一平台,为各科技企业提供科技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科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负责课题立项、科研经费投入、项目的市场推广应用,并与研究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组织,科研成果双方共享。
随着3家科研院所——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试验室,国家能源风电运营中心,国家能源节能减排与污染控制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先后设立,至此,以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为龙头、“三院四中心”为核心的科技研发体系,在集团公司初步形成。
全国唯一的等离子点火实验室,全国首个1.5兆瓦全功率并网型风电机组实验台,全国首家烟气脱硝气动模型实验室及湿法脱硫实验室,全国最大的袋式除尘技术实验室,国内最先进的双试验段环境风洞实验室,亚洲最大的潮汐发电实验电站——这六项实实在在的“第一”,表明集团公司已拥有一批设备技术先进、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科研基地。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核心在一流人才。集团公司编制了“十百千”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骨干人才,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了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
引进与培养并行,不拘一格选贤能。围绕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引进能够引领支撑节能环保、清洁煤发电、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发展的技术带头人和紧缺人才。围绕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力度。目前,集团公司已拥有研发人员20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18000人。
激励与约束并重,突出实效建机制。在考评方面,将科技创新目标列入高科技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将科技创新指标作为发电企业星级考评的重要依据。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明确了科技人员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导向,选择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单位作为试点,采用实施分红权、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尊重个性、发挥特长,激励探索、提倡冒尖,鼓励合作、宽容失败。
走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可以感受到由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等营造的浓厚氛围,感受到企业家们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创造一流的风范品格,感受到员工团队追求“家园·舞台·梦”企业愿景的拳拳之心——这些,也正是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
五、深化交流合作、积极“走出去”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了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潜下心来,向先进单位取经,向全球市场看齐,在更好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的基础上,瞄准国际一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瞄准高端,提升实力。与中科院战略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互相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与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GE、ABB、SIEMENS等国外著名企业,开展了技术交流和联合攻关。与中核集团、航天科技等中央企业,开展研发、产业等深层次合作……
“走出去”,天地广阔。集团公司紧跟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企业间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外大型电力企业的商贸、技术、管理合作,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凭借过得硬的技术和产品,优质的服务及营销策略,节能环保、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成功走出国门,赢得好评,叫响了“CHINAGUODIAN”品牌。
目前,已有17个境外项目,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总额达4.63亿美元。其中,等离子点火装置进入韩国、俄罗斯、印度、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脱硫FGD进入香港市场,海水脱硫项目进入斯里兰卡市场,空冷项目进入苏丹市场,DCS控制系统进入印尼市场,环保设备进入越南市场。
集团公司所属企业还扩大工程承包和工程服务输出,抢占国际分工链条的高端,实现了从技术应用型向技术输出型企业的历史性转变。
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面向未来,集团公司将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推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已经明确:重点突破8个重大科研项目——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机、富氧燃烧、煤的分级利用及多联产等,实施20个重点科技项目——褐煤干燥成型掺烧、城市热网及分布式能源技术开发、核电站控制系统等。通过努力,力争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30%,技术和产品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肩负历史重任,集团公司正秉承“永无止境、创造一流”的企业精神和“家园·舞台·梦”的企业愿景,以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加快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勇立潮头的中国国电人,一定能够为我国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公司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公司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制定出合适的公司战略规划方案。清华大学公司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公司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公司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