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

战略管理培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动荡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真正萌芽于20世纪早期,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关注企业的高层管理活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到目前为止,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60—70年代的古典战略理论时期、80—90年代初期的竞争战略理论时期以及90年代中期以来的战略生态理论时期。系统、深入地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古典战略理论

  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思想的认同与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出现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三个理论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学习学派。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德勒(A.D.Chandler)、安德鲁斯(K.R.Andrews)和克里斯滕森(C.M.Christensen)等认为,战略规划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经理人负责。企业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良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1962年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正式揭开了现代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在该书中,他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滕森使用单向法形成了基本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其实质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的商机。

  1965年,计划学派的领军人物安索夫(H.I.Ansoff)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被视为是现代战略管理的研究起点。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即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四个方面,把企业战略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两大类,并第一次为经理们提供了完整的战略规划步骤。总的来看,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为: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规范化过程,应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层层分解以保证战略实施过程的顺利完成。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可以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落实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有:鲍尔(Bower)和伯格尔曼(R.Burgelman)的突破思维定势观点,明茨伯格(H.Mintzberg)的自然选择形成战略观点以及维克(K.We-ick)的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战略观点。

  总的来看,以上三个理论学派的核心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把企业的本质看作是产品与业务的组合,认为战略管理必须通过企业的精心战略规划与设计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规划与实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战略管理主要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负责。这些观点以主张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为核心思想,为以后的战略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古典战略理论。但是,它们过分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主张企业被动地适应产业环境,缺乏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这是其不足之处。

  二、竞争战略理论

  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形成了三大竞争战略理论流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与战略资源学派。行业结构即产业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当属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等着作,提出了战略定位的观点,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创新性兼容,促成了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有机统一。他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影响产业竞争结构的五种力量决定着产业吸引力的大小,在对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基本竞争战略,为了实现这些战略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并进行了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否,日益取决于其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已经不在于对产品与市场的组合定位,而在于建立难以模仿的组织行为与反应能力。在企业竞争形势的呼唤下,管理学家日益重视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核心能力学派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管理思想。该学派的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等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在企业众多的能力之中,核心能力是关键的、最根本的能力。识别、培育、扩散和运用核心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深度与广度。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依托、利用其资源,形成了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复制的、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的、能给企业带来持久丰厚利润的独特能力,即核心能力,这是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就已经出现,经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的发展,逐渐成为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中占领导地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流派。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DavidJ.Collis)和蒙哥马利(CynthiaA.Montgomery)等人把对战略资源的强调作为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出发点,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技能的总和”,并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特别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认为一个企业要获得上佳的经营业绩,就必须具备有竞争力的异质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运用到竞争战略中去。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掌握的独特资源以及在特定竞争环境中对这些资源的配置方式,来源于企业掌握的独特资产与能力的存量与流量,企业的卓越业绩最终取决于对有竞争力的稀缺资源的巧妙配置。
尽管行业结构分析与稍后出现的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观在企业战略研究的方法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由于它们把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买方市场结构主导作为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将市场竞争作为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把以谋求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目标,因而可以将它们统称为竞争战略理论。而且,这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它们在研究企业战略时,大都假定整个产业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可识别的以及可预见的,同时认为战略分析的重点是要人们关注业已存在的稳定的产业组织,其实质就是在已结构化的产业内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战略生态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使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无论是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得与其他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通过不断创新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企业战略生态理论应运而生并呈现出两大趋势,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以及战略网络研究,它们分别把企业的相关利益者群体和外部生存环境作为商业生态系统和战略网络系统。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战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1996年,詹姆斯·穆尔(JamesF.Moore)出版了《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一书,首次提出和定义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商业生态系统就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包括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风险承担者,并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透视整个商业活动,由系统论反思竞争含义,认为在商业活动中共同进化是一个比竞争或合作更为重要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架构了基于共同进化模式的企业战略全新设计思路。欧文·拉兹洛(ErvinLaszlo)将广义进化论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并提出”进化重构”与共同进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理查德·达夫特(RichardL.Daft)利用种群生态学的概念,论述了有关组织间冲突与协作、组织生态系统演化以及正在出现的学习型组织等新的观点和方法,拓宽了原有组织理论的固有疆界,并预示这是企业未来战略和结构设计的前沿课题。

  1988年,家里洛夫(J.C.Jarillof)在《战略网络》一文中把企业网络思想引入战略研究之中,强调企业的网络及其关系网络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并将战略网络定义为:有独特性但又相互联系的营利组织之间的长期性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以使在网络内部的组织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他认为战略网络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是介于市场组织和企业内部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型组织模式,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合作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那瑞尔(N.Nohria)认为企业是多元关系的联结,企业网络是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行为和战略必须是根据其所在的网络特性及其本身在这个网络中的角色、位置来决定的。伯特(R.S.Burt)则认为网络是信息和控制收益的通道,不同的网络结构有不同的报酬率,形成有价值的社会资本,企业网络及其关系是自身拥有的资源。古拉蒂(R.Gulati)把战略网络定义为由那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节点构成的组织,包括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由一群相似节点构成的组织,它是嵌入公司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整体安排,他强调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业绩的重要影响,必须将战略网络观念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商业生态系统还是战略网络方面的研究,其思维逻辑都是基于生态学思维范式,都是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环境复杂性升级而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的理论创新。因此,可以将其统称为”战略生态”理论。战略生态学说超越了传统战略思维的藩篱,即行业固定不变、过分关注直接竞争对手、把公司看作”独立、自治的实体”,以及仅仅考虑自身利益等方式来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它强调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中充分考虑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及其成员的利益,强调瞄准广阔的环境机会,争取领导建立有利的或占优势的新的战略生态系统,它可能是由延伸到几个不同行业的企业食物链所构成,他们将与同类或非同类战略生态系统竞争,并扩展到其他行业。战略生态观要求领导者超越传统组织和文化的界限,形成高于公司、行业和国别界限上的竞争观点,有助于指导企业选择更科学的战略行为和竞争手段,有利于建立企业对战略环境的长期适应性和生态进化能力,但是也缺乏对战略生态评价、战略生态规划、战略生态建设和战略生态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因而这一新战略范式目前还存在可操作性较差,难以指导企业具体实践等问题。

  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从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发展到当今的战略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其演进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

  第一,从研究的视点与内容来看,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外部因素(强调企业与环境的匹配、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强调核心资源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与内部因素的有机结合(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中间型企业组织),关于竞争优势源泉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

  第二,从竞争的性质看,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再到合作竞争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设计学派”源于较弱的竞争性,”计划学派”则建立在竞争性趋强的基础之上,到了”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时代,尽管他们对于竞争优势来源的认识各不相同,但更多地强调对抗性竞争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战略生态”理论则完全不同于以上各种理论,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竞争力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单独的企业个体,主张企业间通过合作建立共生系统以求得共同发展。
第三,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后者比前者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因而更加有助于企业优势地位的建立和维持。古典战略与竞争战略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根植于少数几个关键因素、重要资源和核心能力,而战略生态理论则认为,竞争优势产生于集体行动体系,而不是各个部分,这一行动体系是为一个特定竞争位置而构建的。

  第四,从战略管理研究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局部、静态、均衡与可预测范式逐渐被系统、动态、非均衡与不确定性范式所取代,战略分析方法越来越全面、系统、深入。无论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还是”结构学派”,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外部环境是可预测的。因此,制定战略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通过分析、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就可基本把握战略的方向。”核心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假设前提则是外部环境变化是不确定、非均衡的。所以,战略制定的主旨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与能力。战略生态研究以系统生态学范式为逻辑思维模式,认识到企业是嵌入在一定战略网络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相关利益单元,超越了传统战略思维中行业固定不变、过分关注直接竞争对手、把企业看作”独立、自治的实体”的假设,而是强调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中充分考虑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及其成员的利益,强调合作共生,建立企业对战略环境的长期适应性和生态进化能力,实现企业和战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从具体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手段来看,研究对象更加微观化,研究视角更加系统、全面化,研究方法与手段更加动态、综合化,注意积极吸收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以推进企业战略研究。如综合运用管理学、复杂系统理论、生态理论、组织行为学、产业组织学、学习型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多学科规范研究方法,并紧密结合现实产业问题与企业生态演化规律等进行系统分析和方案设计,增强企业战略的实践指导和可操作性。

  五、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战略管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和”关系主义”转变为”市场主义”和”公平主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也逐渐从学术引进转变为成果创新。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梳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在演进规律,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要有效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时把握企业战略竞争空间扩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战略竞争空间的扩展,竞争主体单元的扩大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行业界限、企业间界限日趋模糊,竞争战略的谋划将不再只限于既定的行业内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在无边界的范围内对商业机会的竞争。竞争基本上界定于不同的企业战略联盟之间、不同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竞争的物理空间也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球。由于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全球与跨行业的角度考虑自身的资源配置,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与能力,以获得最佳的整合效果。

  第二,企业战略应具有高度弹性。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无法预知和充满不确定性,要求企业战略在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的条件下,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这就必须依赖于企业战略的高度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构成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战略弹性一旦建立起来,企业内部的协调系统也就确定下来,从而导致对整个系统的模仿或复制的可能性极其微小,由此形成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第三,培养与提升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获取企业长期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的重点,从原来注重内部现有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转向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强调现代企业战略的整合性和未来预见性。企业战略要“为未来而竞争”,“注重未来和预测行动事件的长期效果”,体现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用和提升,构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第四,由传统的对抗竞争思想转变为共赢的合作竞争思想。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也没有实力单独参与竞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及其所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正在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并且在一个系统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在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使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第五,积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理论适应性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其效果受管理哲学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企业经理人可能奉行不同的管理哲学,可能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因而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方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性。企业战略要与所处的经营环境相匹配。现阶段,中国兼具新兴市场和转轨经济的双重特点,使得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思想不能完全满足中国企业实际的战略管理需要。我国的企业经理人应当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运用科学的战略管理基本原理并予以创造性发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实践范式的创新。

  作为公司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公司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制定出合适的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公司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公司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公司领导人。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