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整合企业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引入我国,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面预算管理逐步为中国的大中型企业所接受,在借鉴西方经验与自身积极的探索中,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总结出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从战略与全面预算控制体系的对接、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和预算考评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一、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理论层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1、在预算目标的选择上存在三种错误倾向
一是将预算目标等同于公司战略目标,结果使预算“高不成,低不就”;二是认为预算只不过是对近期业务所做的预测,甚至将预算与预测混为一谈,结果使预算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三是为了预算而预算,把全面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与公司价值管理本末倒置。
2、对全面预算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不足
在全面预算的科学性方面小企业认识不足。大企业面对市场主宰企业的严酷现实,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经营计划的不足之处暴露得十分明显,因此大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的要求更迫切一些,而且大企业也有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来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它们而言,由于存在大量的现金流量,进行全面预算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小企业一方面企业领导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较为简单,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均受限制,实施全面预算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动力,相应地对预算的科学性无法做一个较为明确的结论。
3、对预算的功能认识上的偏差
理论上预算的功能被认为有两种: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在实际中,预算则常常被用来作为控制费用的工具,忽略了其他功能。企业普遍编制了生产销售和费用预算,而有关资本支出的预算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并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这说明企业预算对价值最大化战略实施的支持功能有偏差。
(二)实践层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1、目标制定:预算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是财务指标不能完整、准确地诠释企业的价值目标,从而使预算的管理价值功能削弱。二是将预算目标与会计性质的业绩评价指标挂钩,使得经理人为达到预算目标,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的种种办法。
2、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
在预算编制工作的组织上,中国尚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关于预算编制的种类,企业普遍编制了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而有关资本支出的预算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并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关于预算编制的方法,大部分企业已认同了全面预算应该以市场为基础的观念,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侧重于内部生产。这使得预算管理不能适应瞬息变化的市场行情,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生产与销售决策的正确性就受到很大限制。
3、预算考评:预算调整与员工激励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预算的控制效果,但对预算的激励作用尚不够重视。对于预算调整,企业认为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影响,这正是预算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一种表现。建立既有先进性又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实现的预算指标,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实现目标的奖励(或无法完成指标将受到惩罚)制度又将形成一种物质动力。这将激发职工提升能力、充分发挥潜能,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预算应有的激励作用。然而,在现有的预算管理实务中,这种积极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有偏差,表现在对预算目标的错误选择,对全面预算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预算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在实务中,也没有领会全面预算管理的精髓,表现在预算指标的不完整、不准确;缺乏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决策权限分散;预算编制种类单一;预算编制从内部生产出发;预算监控不力;员工激励不足等方面。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对中国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为例,从战略与预算控制体系的对接、预算目标的制定、预算的控制与执行以及预算考评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战略与预算控制体系的对接
为使集团战略能与预算对接,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公司战略必须是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而不应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和文化。
其次,战略与公司预算间的连接关系必须是清晰的。它要求公司战略能够演绎出公司竞争战略和总部资源分配战略,同时能对下级子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
第三,从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体系看,它要求公司战略和子公司竞争战略必须能够满足以下要求:能够明确总部对各种不同子公司的预算导向(如规模与效益关系的处理);在既定预算导向下各子公司预算具体指标的确定(用公司战略标杆、市场分析、现实资源等来影响预算指标的形成);在既定预算指标下来分配公司内部资本资源(形成总部的资本支出计划和子公司的资本预算);确定总部对子公司的预算管理边界(何类子公司进入预算体系,何类子公司不进入预算体系)和预算控制重点(明确各子公司预算控制力度,并规划重点子公司及其重点业务的预算);用标杆法来评价预算管理成效并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用战略期内预算滚动的方式来编制预算,从而使预算目标的实现能够和公司战略有效结合。
(二)预算目标的确定
1、标杆法
它以最佳公司的业绩(财务和非财务)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公司的任务是找出与标杆企业间的差距,并通过战略规划,用年度计划方式来逼近和缩小它们间的差距。标杆法特别是用于产业成熟型企业年度预算目标的确定。
2、持续改善法
即在公司战略目标确定中,提倡未来目标必须是对现实业绩的改善。如过去的市场占有率是10%,未来几年要求每年增加1%。持续改善法所确定的目标是过去式的,具有可实现性,考虑了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持续改善法是建立在没有外部市场标杆而只有内部标杆的基础上,尽管具有随意性,但它同样必须考虑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能力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三)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
1、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总部的预算管理部门除了需要编制与执行本部预算外,还需要对下级成员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反馈、考核工作负责。在具体实践中有三项工作要做:下发年度预算管理大纲;审核各成员企业上报的预算草案;汇总与平衡预算,并进行决策。
2、预算控制
当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监控方式:一是现金流监控;二是授权监控,控制被授权者。现金流监控。根据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预算执行和监控的关键是细化和落实现金流联合预算。现金流量对企业各业务环节、各部门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为此,母公司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或现金管理中心,对所有成员企业的现金实行统一结算、统一管理;根据需要,母公司建立对所有控股子公司的“收支两条线”制度,防止各单位截留和坐支现金,现金收支预算才能对各企业现金收支发挥控制作用;要求子公司建立“现金流量监控卡”和“费用监控卡”制度,按经营活动的采购环节、付款环节、收款环节、费用开支和财务投融资业务,做到现金流到哪里就监控到哪里,决不走偏;要求子公司财务部门及时和生产、销售、采购、供应等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以保证子公司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授权监控是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监控。它是一种事前监控,能将一切不正确、不合理、不合法的经济行为制止在发生之前。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源的限额。
(四)预算调整与员工激励
预算调整同预算的制定一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严肃的环节。
通常,只有下列情况发生,致使预算编制的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时候,方能对已制定的预算指标进行调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应该相应调整预算;企业内部资源发生变化,应该相应调整生产经营预算,并适当调整预算目标责任;增补临时预算;外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应该调整预算,并相应调整预算目标责任。一般情况下,预算调整需要经过申请、审议和批准三个主要程序。将预算指标与奖惩资源相结合,建立既有先进性又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实现的预算指标,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实现目标的奖励(或无法完成指标将受到惩罚)制度又将形成一种物质的动力。这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