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管理一、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
审前调查是抓主要矛盾的过程,审前调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审前调查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审计管理人员要改变原有的重“审中”轻“审前”的传统观念。从审计管理实践经验来看,在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管理项目计划、审计组明确审计任务时,审计组就应对审计项目涉及的有关单位和其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了解。尤其是对初次实施审计的项目,做好审前调查工作更为重要。
审前调查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尽量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总体把握被审计对象情况,然后分析找出重点问题。审前培训工作要到位,审计组人员要全面了解审计目的、内容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审前调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的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要重点突出,分工要明确、合理,分解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明确具体的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审计责任。做到实施审计时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减少盲目性。
审计管理二、综合运用审计方法,提升取证成效
审计取证是审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审计取证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成败。审计组进点后,按照事先的审计分工,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证据范围和类型进行收集。在取证过程中审计管理人员不能简单就查账而查账,要找准切入点,将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相结合,综合运用审阅、监盘、观察、查询、涵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有效地获取审计证据,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
要全面的了解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审计工作不能局限于被审计管理单位的账簿和有关文件,而要多点办案意识。要如实地摸准情况,不能被假象蒙蔽。透过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册资料,发现蛛丝马迹,将隐藏得较深的违规违纪问题查个水落石出,要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抓住要害,分清层次,有情有节,把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陈述清楚。深刻地揭示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审计不能就账看账,就事论事,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研究情况和解决问题。实现“审”与“被审”双方互动,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在审计实施工作中,审计人员不要只顾面对会计财务等资料埋头工作,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交流同样非常重要。往往一些重要审计线索就是通过双方的交流才发现的。在当前经济业务内容多样化,会计造假方法更加隐蔽的情况下,双方的交流更加重要。所以,审计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工作经验、职业判断和表达能力、谈话技巧在审计证据的收集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审计组长或主审认真审核审计取得的各类证据和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并同审计方案相对照,查实有无遗漏,发现审计证据、审计底稿不符合要求的,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审计管理三、运用集体智慧撰写审计报告、提升审计成果
在查实问题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定、修改、完善法规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提升综合分析水平,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升分析研究的综合性。反映的问题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和倾向性。三是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就事论事,为建议而建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站的层次更高,不能泛泛而论,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问题整改和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抓好成果的利用,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好审计成果的上报工作,重点是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二是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如向财政局、税务局、发改局、监督局、组织部等部门通报审计情况,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三是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布审计成果,引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审计成果利用的有效途径。
审计管理四、抓好成果的实现,及时总结找出不足,积累经验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规范、正本清源。实现审计成果的作用。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要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要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关注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情况。审计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
在审计项目结束后,要结合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及时进行认真总结,找出不足,从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审计业务水平。科室内部、科室与科室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审计项目质量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