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管理培训的目的与沟通三要素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管理培训的目的与沟通三要素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培训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的培训都不尽人意,不仅效果不怎么样而且还浪费培训费。职场中,为何双方说了半天也没有抓住沟通的本质?为何已经布置了工作,下级却连个反应都没有?出现这些“沟”而不“通”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你没有用心与他们沟通。只有在沟通之前排除双方的沟通障碍,在沟通过程中抓住沟通的本质并根据说话内容及时做出反馈,才能实现完美沟通。根据对企业管理培训现状的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员工有沟通课程的培训需求,有60%以上的员工表示在与上级、同事、客户等日常沟通中出现困扰,也有的看过不少沟通书籍,但不知如何实际运用。

  在职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是最难,企业管理培训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沟通是双向的,有效沟通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社会生存的技能。沟通能透过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接触,企业管理培训让在沟通的两个人相互了解。在职场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自己以外的人进行沟通,这些沟通以多种形式出现,如通过会议、电话等。在单位,不但同事间要进行沟通,下级和上司也需要经常沟通,才能完成工司的管理运作。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沟通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诸多不理解他人,成者是报怨他人的现象。例如,父母们常常无法接受青年人的新潮观念,儿女们也是报怨父母太固执,太保守,指挥官责怪士兵不听指挥,士兵也怪罪指挥官不通人情,行政下级报怨上级家长作风,刚复自用,上级领导也批评下级缺乏责任心,不安心本职工作,企业常常发出他的部下难管理的哀叹,部属们也是背后议论主管太无能,太不称职……何以产生如此多的不能理解别人,与不能被别人理解的情况呢?企业管理培训无误会不约而同地回答,缺乏沟通,下是由于缺乏沟通交流才导致了生气、汪满、沮丧和紧张的关系。

  企业管理培训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培训学习,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要让企业利润最大化,上课只是过程,增值才是目的。所以,教室并不是学习的地方,离开教室后的行动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无论是培训师还是学员都必须以培训产生价值为前提,所讲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都必须围绕帮助公司产生最大价值为宗旨,离开这一宗旨讲得再好,学得再好也是没有价值的。言外之意,没有产生价值的培训企业不应该为此买单,像这样没有效果的培训应该由培训师、学员、培训组织者承担责任,没有产生价值的培训就是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不是吗?

  培训师在企业管理培训前应大量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的真正需求,否则,许多的内容和时间都是浪费的,甚至还会误人子弟,因为培训需共识、共鸣、共振。培训的理念应与公司倡导的价值观和现行的管理制度一致,否则,难以实现共识、共鸣、共振的效果,反而会带来内部团队更多的置疑与反对声。就这一点,培训师尽可能与公司高层达成共识,有必要多听听高层的需求,包括公司高层的战略思维及行事作风。培训组织者更应在培训前对培训师的理念、方法及培训风格全面评估了解,可以透过培训视频、书籍、博客等实现。当然,培训对象的安排是不可忽略的问题,不是学习就多多益善的问题了,更不是越多的人来培训投资越划算的问题了,否则,培训的越多问题会越大。

  每天,职场人士都会面对种种不同的沟通挑战。你的老板拒绝给你升职加薪,你的孩子是否应该接受名校教育,你的爱人梦想去异地发展更好的仕途。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我们就会陷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一种无效的沟通模式之中,而这往往会让谈判陷入僵局,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1、企业管理培训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沟通能为企业、对方、你自己带来什么,这是沟通存在的前提,是沟通的标的物。比如向老板汇报某个问题,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申明这一价值,老板会根据你所申明的价值来决定他的投入程度。有的情况是,某些人在面对老板的时候,往往将问题引向自己所熟悉的具体事务,这时老板会打断你:你到底想说什么?老板所谓的想说什么,指的就是这个价值。

  对于其他人也是一样。比如你作为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同僚沟通、争取其支持。你首先必须说明白的不是他如何支持你,而是他为什么要支持你,哪怕这个理由是“我可是老板身边的人,小心我给你穿小鞋”——当然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但这就是价值。如果这个价值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连沟通者都不清楚,企业管理培训而需要相对方自己去寻找,那么沟通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企业管理培训的真诚。看到这个词,你必然要说我迂腐,但是如果你对你自己所做的事情都缺乏诚心的话,那么还能指望别人相信你吗?当然,我们生活在套子里,所谓成熟只不过是会装、能装而已。所以,真诚就成了稀缺资源。但是,正是由于它的稀缺,你却很在意这个东西。

  比如你可以和某个人虚与委蛇,但是一转身,口中不说心中想到的一个词就是虚伪。当然,我所说的真诚只是针对前面所说的价值,只在这个范围内来谈真诚。比如你向你的同事说明某项计划,争取他们的支持,如果你都不能完全地相信该计划的可行性和效果,其他人会相信吗?而这种感觉是能够被感知,虽然沟通的是信息,但其中却包含着情感这类主观因素。沟通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更取决于情感。

  当然,信息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有意思的。你去说明某个事物的客观状态或原因,态度越客观、而不是越感性,越容易被接受;你去描绘某个愿景,争取其他人的支持,你却需要更多的热情,企业管理培训当然不要超越理性的界限。也就是说,真诚是在此时、此事上真实的态度,不关乎价值判断。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恶人在临死之前的告别感言仍然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就是因为一瞬间的真诚。

  3、企业管理培训的技巧。技巧是第三位的,对于时机、形式的选择的确很重要,但是只要有了价值基础、真诚做催化,那么技巧反而就不那么重要了,正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企”字由“人”和“止”组成,企业无“人”则“止”。可见:“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而毛主席说:有人群的地方则一定有左中右。陶行知和学生的沟通明显属于团队沟通——在企业团队,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很多人往往不善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门重要的管理艺术。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培训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因此,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衰亡和倒闭。谭小芳老师认为,我们的团队十分需要沟通,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听不到一点异响,听不到一点反对意见,那是不正常的。水,在污泥塘里,不动不响,那是死的;在清江河里,汹涌奔腾,那是活的。有一点逆耳的话在耳边响着,警钟常鸣,不见得就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好事。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团队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与被经理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下面谭小芳老师再为您引入两个70%的内涵:

  第一个70%是指企业的经理人,实际上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判、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所以说有70%时间用在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比如企业管理培训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际上往往是有了问题、有了事情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得沟通所引起的。另外,企业里面执行力差、领导力不高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这两个70%有力地解释了管理沟通对提升一个组织的绩效的重要性。一个企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进行沟通,即使沉默也传达了一种组织的态度。

  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建议企业团队建立多种制度化的正规渠道,企业管理培训保证每一名员工能够直言不讳,保持高效良好的沟通。“广直言之路”,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加强团队员工的沟通,采取开放的沟通政策,员工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上面的部分,我们讲了很多外国的案例和故事,但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沟通必然是有一定特点和区别的,比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主张“有话直说”。只是我们知道“适时、适地、适人、适事”而“适当调节有话直说的程度”。因此提出“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经由“交浅不言深”的标准来考量,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地步。

  如果说“传统”逢人只说三分话,而“现代”不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有话就要直说”。那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几乎局限于“成熟”与“浅薄”,根本和进步与否无关,我们怎么能够盲目地反传统、崇现代呢?反过来说,“现代”的“有话直说”若是“也要适当地配合情境来掌握分寸”,请问与“传统”有什么不同?企业管理培训难道“由不懂得传统道理的人,将自己认为西方有的、我们没有的翻译过来,就成为现代”吗?偏偏现代社会,充满了“知东不知西”或“知西不知东”的人,又何以沟通东西两方的文化呢?

  全世界的人,都希望有话直说。却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所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民族性的区别使然。中国人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当然也乐于有话直说。但是太多“先说先死”的案例,使得我们深切体会“祸从口出”的道理;因而主张“慎言”,企业管理培训做到“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应该有话直说;不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不应该有话直说”的“中道”境界,形成中国人的沟通功夫。总之,谭老师在培训、咨询、调研过程中,看到太多因为不会沟通、无效沟通造成的失误、失败,所以建议各位企业界人士学好沟通、学会沟通、做好沟通。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