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是指组织和指挥人们按照金融活动规律对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流通和信贷活动进行计划,监督和协调的全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风波绵延不断。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金融化,金融已渗透到了经济各个领域及寻常百姓家。金融已不是少数金融家的金融,已是全民、全社会、全球的金融。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浓墨重彩,中国的金融开放被外在地规定了加速度和时间表,中国金融管理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已经开始。金融加入WTO有利有弊,所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加激烈,加强金融管理,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而且关系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我国金融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管理虽然度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但并不等于我国金融管理没有存在问题,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管理不仅要遵守WTO一般规则,还要履行所作出的承诺。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金融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但从目前来看,金融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我国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积极因应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债权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企业化的最大障碍。由于原有体制所造成的银行对贷款的软约束和负债的硬约束,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压了大量的不良债权。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超过1.4万亿人民币,不良贷款比例达25%,到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5%,总额当在1.6万亿元左右。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国际银行业平均水平和我国的监管目标,以至于曾经有国外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若按现行的五级分类法测算,这一比重将会更大。国有企业资金从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近20年时间内一直发挥着所谓“第二财政”的作用。多年来,信贷资金财政化形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供血机制”维持着一种货币不断向私人部门漏出的低效循环。国有企业向地方企业施压→地方企业向各地的银行施压→各地银行被迫发放贷款→最后以既成事实向各商业银行总行和中央银行施压。最终是国有企业占用了全社会近3/4的信贷资金资源,国有商业银行也因高负债和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而累积了庞大的不良资产,这一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即使是保持现状金融部门也存在着系统的金融风险。
2、上市公司质量存在严重隐患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的计划色彩,上市机制的计划审批等因素,使买壳上市、借壳上市及包装上市等现象比比皆是(如成都红光事件和郑百文事件),其结果一是有可能将企业的风险转嫁给股民,二是企业改制后并未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造成上市公司质量下降,近年来上市公司不断出现的问题就是证明。加之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这就促使上市公司业绩下降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股价却节节攀高的逆市行为。这种现象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后果也不堪设想,“银广厦”案便是例证,当然,最后损害的是股民的利益。从博弈论看,证券市场与“麻将游戏”不同,“麻将游戏”是零和游戏,但证券市场还可能是正和游戏,也可能是负和游戏。要发挥证券市场应有的作用,则必须使其产生正和效应,让人们感受到财富效应,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确保经济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而这种正和效应的确定却最终有赖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