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城市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的发展战略模式

战略管理培训:城市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的发展战略模式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近年来,由于产业的高效益性和高经济关联性,被称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和被誉为“城市面包”、“城市经济的助推器”的会展业先后被许多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点而加以培育。会展业与旅游业存在本质区别,更有紧密的产业关系,利用有效的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产业整合,可以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会展与旅游的共同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化发展。目前,大多研究都集中在城市旅游业或会展业单个的产业发展上,探讨会展业与旅游业如何整合发展的文献极少。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发展的文献研究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会展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马勇、李玺(2003)在对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现互动发展的可操作性措施。皮平凡、林艳(2005)认为,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物,以会展旅游的角度,根据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关系模式和具体运行模式。二是会展旅游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成果。王春蕾(2002)认为,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新的互动发展战略模式,文章根据会展活动的特点及其与旅游业之间内在联系,归纳会展旅游发展战略模式的内涵为三个方面:即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联动关系、会展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及具体运作模式,并对我国会展旅游的现行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发展战略模式。王保伦(2003)认为,旅游业是为会展业的发展需要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在讨论会展旅游概念的基础上,依据旅游业和会展业的一些特性结合我国旅游企业的行为特点,围绕协会功能的发挥和游戏规则的建立,构建旅游业与会展业协同发展战略模式,来推动我国旅游业更深地融入到会展业中,促进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的会展旅游走向成熟。

  以上成果认识到会展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可以实现联动或互动发展。但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没有确定区域范围进行讨论。会展尤其大型会展通常在城市召开,带来会展产业向城市集聚。旅游业则向旅游资源丰富地区集聚,该地区不一定是城市。探讨二者的共同发展应当确定区域范围。二是认识到两个产业存在紧密产业联系,却没有对其产业构成关系进行分析。而产业构成关系是分析会展业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关键。三是虽然对会展旅游认识不同、但都没有探讨发展会展和旅游双功能的产业的可能。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区域范围,从产业角度出发,对两者核心职能和任务不同、所依赖的核心资源不同两方面,以及产业构成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通过产业整合,发展具有会展和旅游双功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模式。

  、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的发展战略模式

  在产业经济学上,整合是指产业的整体化和形成合力。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整合,是以产业构成中的行业共同体为基础,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构建动力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组织改造,从而形成具有发展会展和旅游双功能的新型产业。它属于关联性强的产业间融合。

  会展业和旅游业存在本质区别,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共性,在产业上又有重叠和融合渗透部分。分别构建动力源解决产业核心职能、任务不同的矛盾,利用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整合发展目标,整合管理机制和产业部门,构建具有发展会展和旅游双功能的新型的产业—双动力源新型会展旅游产业(见图2),必然成为城市发展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战略模式中的动力源

  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市场需求。同时,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又都是“注意力经济”。如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带动消费者集聚成为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动力源问题。产业的个性决定两个产业发展动力源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旅游业中旅游者之所以旅游是在于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会展业中会展参与者之所以参加会展在于会展本身的吸引力。对于城市来说,必须创建会展来解决会展业的动力源,必须开发旅游资源来解决旅游业动力源。

  1.城市创建会展的途径。第一,企业创导型。由企业相关部门出于某种政治或经济原因创建并推动会展的组织,我国大型会展多是这种类型,如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就是典型的企业创导型会展。这种途径的优势在于能够得到国家和地方企业的全力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起点培育会展。不足之处是产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企业过多的操办更使产业发展战略模式不完善。尽管举办一个大型展览会,肯定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展览会完全是由企业操办的。因而,城市企业在会展业的发展战略模式中,应当退出主体操纵的角色,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将会展由企业创导型逐步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第二,演变提升型。由于区域经济、文化等发展内驱力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并在企业主导下逐步的发展、演进、提升、壮大而成。这种途径的优势是会展发展过程较长,产业基础好,弱点是若内驱力不强的话,很难发展成为大型会展,不具备强劲的经济拉动力。第三,外借型。不是自己创建,而是通过各种途径申办或合作而来,如上海世博会。这种途径要依据城市本身的特色和产业基础,并有充足的准备和规划才能取得成功。但一旦成功,由于会展本身知名度很高,举办城市能够引起全国或全球人们的广泛关注。缺点在于会展的举办只是短期的,不能为产业提供长久的动力源。
2.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第一,城市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资源基础,也是城市旅游最重要的吸引要素。对于缺乏这类旅游资源的城市来说,可以通过人造景观建设和现代城市文化的挖掘来弥补。第二,对城市社会资源的利用。会展可以被看作城市旅游吸引物,能带来一定的旅游者。但有相当部分会展参与者不能转化为完全意义上的旅游者,对这一市场拓展很重要。此外,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形式日益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也日益泛化,更多的社会资源被开发成为旅游吸引物。可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也能成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模式的重要源泉。

  (二)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产业整合

  1.目标整合。目标整合强调会展业与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整合的结果,为产业整合指明了方向。在整合中应当以城市经济的集约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对两个产业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建立实现产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创造优良城市经济环境的经济目标或效益目标;建立保护城市自然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或生态目标;建立以城市为产业目的地营销的形象目标;建立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发展的意识目标。这些子目标的建立,将为创造产业增长与发展的整合优势,引导产业的发展战略模式,提供更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

  2.管理机制整合。新型产业的构成和发展,必须解决两个产业的非协同发展状态,构建统一协调的外部管理机制,将会展业和旅游业置于同一管理机制下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构建合署办公的企业管理机构。由于会展业与旅游业核心职能、任务和经济属性差异较大,构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合署办公机构是最好的途径,如美国波士顿会议与旅游局,旧金山会议与旅游局。这样可避免当前会展业与旅游业各自独立发展,相互沟通困难,资源分散,市场混乱等问题。企业机构也应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出发,一是要整合现有城市资源,对新型会展旅游业进行产业规划和经营;二是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切实把好相关市场秩序,并提供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会展旅游业的融合和构建;三是整合营销资金和方法,开展城市的目的地营销。第二,构建加入制度宽松的行业协会。城市应当建立会展行业协会和旅游行业协会,以自律的方式负责协调和规范市场,但二者的管理主体应当具有同一性或是有相应的协调委员会协调。行业协会应当设立宽松的加入制度,允许会展或旅游企业加入,这有利于产业间企业信息互通、资源互补、业务合作、利益共赢,使其在会展旅游业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业部门整合。产业部门整合是构建新型会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种整合是以目的地接待为支撑体系,向两个产业核心行业渗透的方式整合。鼓励现有企业业务外拓,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构建以会展旅游企业集团或经济联合体为核心的产业形态是一种有效途径。第一,构建会展旅游集团,是推动产业整合的最佳途径。会展旅游集团的业务应当实现多元化,以目的地接待企业为核心成员,涉足会展业和旅游业核心行业;集团内部应当是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型企业关系,这就将会展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战略模式中的许多问题在集团内部解决,有效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全面渗透和融合,推动新型会展旅游业的构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第二,构建会展旅游经济联合体。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居多,许多城市建立企业集团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那么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以信息流、客流的传递为纽带的松散型会展旅游经济联合体成为必然选择。这种经济联合体以旅游业的枢纽企业——旅行社为重要主体,联合其他会展或旅游企业构建而成。它应通过内部的自律机制协调内部关系,实现业务的紧密结合。

  作为公司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制定出合适的中小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公司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公司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公司领导人。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