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战略管理培训: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一、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一)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1.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增长理论

  马克思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他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所组织和运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西方主要流派的宏观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增长理论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模型派。该派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剑桥经济增长模式为代表,通过建立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强调技术进步对宏观经济增长有决定性作用。结构派。该派以刘易斯、罗丹等为代表,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国经济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与经济结构的转换的过程的统一。新增长理论派。该派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收益,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同时他们还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派。该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良好的经济制度体系是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数。

  (二)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原因综述

  众所周知,20多年来中国的GDP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举世瞩目。理论界不少学者对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做了各不相同的分析。

  有的学者认为,宏观经济制度变迁对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1978—1999年间我国在产权制度、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几方面的变迁是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他们指出,以非国有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为2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总量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持,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其他因素难以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度创新与变革仍将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有的学者指出,投资驱动型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长达20多年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支撑中国宏观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超高增长。他们指出,有资料显示,1978—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年均增长11%,比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高1.7个百分点,投资率平均为36%左右,尤其在经济扩张期投资率往往超过40%。可见资本的快速积累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有的学者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大差距,较好利用技术转移与创新所形成的后发优势是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他们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为例分析指出,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较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潜力很大。正是依靠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与应用能力,使中国宏观经济从技术进步中受益匪浅,进而实现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

  有的学者根据卢卡斯的增长理论分析指出,我国经济能取得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的出口以及大量的外商投资。他们认为,国际分工正从以产业产品分工为界线向以要素分工为界线发展,各个国家凭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形成一个分工体系。中国的要素优势在于廉价、优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从1992—1997年,中国吸引外资20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如此庞大的国际资本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双赢局面使中国宏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与增长。

  还有的学者看法是,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不同的。他们认为1977—1997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属于制度供给型经济增长,即通过改革以新体制代替传统的严重束缚生产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从1998年至今,宏观经济增长从制度供给推动转向了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力,因此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拉动型宏观经济增长。
上述学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各有特点,但他们大多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并没有对宏观经济增长原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全视角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解读需要从多层面、全视角综合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我国经济的客观实际。不过这还需要以宏观经济学为主的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二、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景是当前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中国宏观经济能否持续地快速增长,直接关系到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利润与投资者的收益的增减和城市职工下岗、农村贫困等问题的解决,以及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无论是企业、投资者、企业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于是,究竟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景如何便成了当前理论界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争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观点:

  1.以胡鞍钢、林毅夫等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前景看好,认为中国能保持20至5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其依据在于:首先,中国现实国情表明其现在处于现代化的初中期阶段,起点低增长潜力大。他们指出,从世界各国宏观经济增长的经验来看,基数小,增长快;基数大,增长慢,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具有追赶效应,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在低基数基础上的高增长将成为必然趋势。其次,在未来几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率将大大提升,城市人口的增长若按年均10%计算也将高达1.4亿,这会带来巨大的新增城市人口购买力,加上农村潜在市场的开拓,将推动相关产业如家电产业等的高速增长至少可达20年。再次,中国宏观经济在全球化中凭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日趋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和企业鼓励等要素所形成的综合优势而日益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这无疑也会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2.部分学者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依据,对中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持久性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两极分化问题、腐败问题、就业问题、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存在,轻则将阻碍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重则将使中国陷入像拉美那样经济停滞不前的泥坑。其中有人认为,单单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就很可能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滑落,并使我国经济出现较长时间的衰退。另外有专家指出,中国近年来人均收入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加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倾向和资本收益的外溢,将会极大地制约储蓄率,而储蓄率的下降与资源瓶颈的约束都会长期制约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还有人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导致消费的严重不足和相应产能过剩将抑制宏观经济增长,甚至可能演化成宏观经济社会危机。

  3.还有部分学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增长前景持相对客观、冷静分析的态度,他们既看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又能慎重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隐患。他们认为,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他们对现存诸多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后指出,很多问题的存在是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关的,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宏观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其中以吴敬琏为代表的资深学者指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减,这种增长模式推动的工业化道路的系列负面效果,比如造成土地、淡水、煤、电、油等稀缺资源高度紧张,生态环境加速恶化,配置不当,经济结构扭曲等问题威胁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增长。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干预经济问题,是体制改革问题。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干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企业自身改革的成效。最后他们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能够通过发展自身得以解决,未来几十年仍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迅速的一个重要时期。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