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营企业,甚至市场份额已经在同行业位居前列,但基本上是依靠核心团队的能征善战得到的,管理水平严重滞后,很多核心团队竟然没有管理的概念。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提升管理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些创业者正好与上面的相反——他们拥有高等教育经历,在注重经营的同时非常重视管理,甚至在创业初期就将管理摆到了和经营同样重要的位置,期望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很高的管理水平。这就进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为管理水平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现状相适应。
一般来说,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盈利,但盈利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销量的提升、成本的控制、管理的加强、正确完整的规划等,从理论上讲,精细化管理营销会使营销步骤更加清晰,内耗减少、能有效利用资源,增加执行力、提升销量、增加盈利。但事实上笔者所见到的一些企业在采用精细化营销以后,并没有达到增加盈利的预期效果,反而陷入了泥潭,象绑住自己的手脚一样,脱不开身!
首先,企业在创业阶段需要的是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灵活机动地调配资源应对竞争。如果在这样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职责分工体系,可能会因为协作不够而失去灵活性。
其次,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很多企业只看到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结果,而看不到管理精细化管理背后的成本和投入,而资金紧张是大多数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三,创业企业需要的更多是激励而非约束。创业企业处在求生存的阶段,这就要求组织能够集中资源去争取更多的订单,这就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重正向激励轻负向约束,组织成员在“失去的只有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的巨大感召下冲锋陷阵。
那么,精细化管理营销到底可不可行呢?应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避免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1、精细化管理细化到什么程度?
2、精细化管理谁来策划、管理及解决精细化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问题
3、精细化管理除细化管理市场外,人员的细化管理(客户与员工)
4、精细化管理先做样板市场,不能一步到位,精细化路上的步子应放小一点,谨慎一点。
总之,做生意就是为了盈利,我们不能为了精细化而精细化,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情况而定。任何的营销战略都应该对企业盈利有所帮助,不能光让别人看到我们市场做的好,更要让大家看到我们企业有很好的盈利能力。
个人的角色造成的行动局限。作为企业中的人,你所处的位置是在企业的利害关系网中的一个点,你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否公正全面,也很难排除你没有为自己谋利益或培养势力的嫌疑。正所谓瓜田李下,这是天然的约束,内部人无法逃脱的宿命。
如何创造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才能,为企业所用。这一方面是组织制度上的改进,一方面是企业家自我的革新,是企业文化的转变,当然,也有例外,但无论如何,以为“自家的和尚真没用”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企业老总,他们大都对功高盖主的职业经理人一筹莫展,一方面无比依赖职业经理人,一方面却十分担心职业经理人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