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司管理工作者谈到对工作心有不满的下级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是他们自己没做好!”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近日,知名公司管理工作咨询机构ZengerFolkman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工作者太早放弃此类下级,会导致他们的生产力低于可能的水平,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企业人事流动成本。该项研究还表示,企业里也有主管“爱将”存在,公司管理工作者对待“爱将”和“冷将”的差别非常大,这正是导致“冷将”继续消极怠工的重要原因。
以能力划分“爱将”“冷将”
李梅(化名)是重庆微策文化有限公司旗下的网站编辑,是总经理韦鸿心中的“爱将”。
“李梅做事情的能力非常强,包括稿子质量、拍摄照片的效果以及其他工作事务的处理和提出的建议,都值得肯定。我把很多资源放在她那里也很放心。”昨日,韦鸿告诉商报记者,公司管理工作能力强的员工最吸引他。
相反,周渝力(化名)的学历和李梅一样,性格也比较开朗,但是平时工作中有一些抵触情绪,效率也不高。“他在自己的事情没做好的同时,还要责怪别人的事情没做好,平时遇到问题也不会冷静处理,喜欢和领导顶撞。”
不过,韦鸿表示:“像这样不太惹人喜欢的员工,你可以换个角度去考量他。同时,换位工作也能让他意识到工作中的问题。”
随后,韦鸿先把周渝力调配到人力资源部做行政工作,每天和各个部门的同事打交道,他渐渐体会到了行政工作的不易,在遇到问题以后也不再抵触和责怪他人。韦鸿又考虑到周渝力性格开朗,于是把他安排到业务部门,从业务员开始做起。
现在,曾经被冷落的周渝力已经是公司业务部门的负责人。
公司管理工作者心得
尊重个性知人善用
在韦鸿看来,“爱将”和“冷将”的出现,不利于资源最优化,且主要责任还在领导。
韦鸿告诉商报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领导要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能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
韦鸿表示,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合适的人才更加难寻,当拥有一位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时,要提前在他身上做好优点和缺点的平衡,把他放在最适合的部门,发挥最擅长的领域。同时,不要一开始就给予员工过高的期待和要求,要给予员工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切忌给员工进行定性评判,只有知人善用,朽木才可雕。
把员工当朋友平等对待
在陈小东离开公司以后,魏大勇给予了他更多的帮助。给他提供行业信息、人脉资源以及公司管理工作经验,他们从之前拘谨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这个时候魏大勇才意识到把每一位员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在魏大勇看来,当员工把自己当成“下级”时,本身就和领导有了隔阂,很多时候是在迎合领导的心意,这样很有可能发挥不出该员工最大的优势。当该员工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候,就不会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也不会引起领导的重视。
魏大勇表示,当初开始重视陈小东,就是因为和他进行了一次平等真诚的谈话。通过那次谈话,魏大勇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能力有欠缺,但是工作态度端正,性格也不错。最关键的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很准,只想踏实工作。
“所以我们一边在重用得力干将的同时,也要多鼓舞那些平时不被重用的人。平时多和他们沟通交流,从精神上给予他们工作的动力,从心理上给予领导的关怀,最后才是从行为上给予他们支持。”魏大勇告诉商报记者。
公司管理工作支招
做好“自我约束”和“制度约束”
昨日,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夏忠群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爱将”和“冷将”的划分,一方面会打击“冷将”的工作积极性,严重的可能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另一方面,对“爱将”的额外关照,很有可能导致助长其自身优越感,甚至有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倾斜,产生公司内部斗争。
在夏忠群看来,公司管理工作者要完全消除领导对员工的“喜好”偏向是不可能的。因此,公司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做好自我约束,要善于用理性克服主观喜爱和偏好,并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同时,为了避免个人被赋予过大的权利,还需要用公司制度来进行强制约束,让每一位员工享受平等的竞争机会,这有利于“冷将”享受平等机会和资源配置并通过相关制度和渠道反映不公平的待遇。
重庆大学公司管理工作学院副教授王亚飞同样表示,建立完善的人才提拔和任用机制很重要。能力强的人重用,安排在核心岗位;确诊为能力弱的“冷将”则可以安排在辅助岗位。而对有发展潜质的“冷将”,领导应该抛开自身偏见,同时,该类“冷将”更需要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示和机遇改变命运。
在王亚飞看来,能力强的员工受到重用成为“爱将”,是公司管理工作者出于企业效益的考量做出的决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公司管理工作策略。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都免不了有员工因为种种原因被边缘化;也并非每个公司管理工作者都能面面俱到。“冷将”被冷落不能只寄望于老板救自己,要走出冰窟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工作热情。
在夏忠群看来,被冷落的员工应该理性认识自身,积极热情地对待工作,善于抓住机遇展示自身特色,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向老板申请,换一个自己认为能行的岗位试试,即便目标岗位的待遇可能会更低。“决不能给老板留下消极怠工的印象”,更不能破罐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