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学者,犹木之有枝叶。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学习的精神,古人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何况我们的民族品牌创建者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6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牌建设中,正是有这样的胸怀大志,才有了能够鞭策我们的建设者们一代接一代的动力。
在国际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品牌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在德国市场上成功树立自有品牌,制定正确的企业品牌战略呢?
1、制定适应德国市场的“本土化”企业品牌战略。
中国民族企业,分清品牌全球化和国际化战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关键。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目前品牌的全球化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与企业的国际化路线不同。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圆心将企业产品与业务扩展出去,开辟半径范围内的海外市场,而品牌的全球化则是企业尝试在每个海外目标市场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品牌,也就是说,在德国市场上就是要建立与德国情况相匹配的品牌。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克服文化障碍,将他们的产品、品牌和企业身份本土化,都是成功立足德国市场的关键。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可以利用入乡随俗的营销本土化策略制胜,用德国方式全面融入市场,它表现出了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主动性,企业不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营销,而是主动地影响环境、与消费者沟通交流,为德国当地供应商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人才本土化战略也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的一大支柱。在当地市场上雇用德国员工和经理,可以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德国市场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能很好地利用本土员工的商业网络快速切入市场和社会网络对企业进行公关工作,同时使企业尽快适应德国的办事规章以及行政程序。而且,由于本土员工与当地消费者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德国员工则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联想,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在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注重企业品牌战略名称的包装。
要将中国企业品牌战略推向德国市场,消费者偏见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而且是在一定时期内难以突破的。为了克服德国消费者这种先入为主的差评,中国企业可以灵活地采用一种企业品牌战略修饰策略,即通过给企业品牌战略打造抽象或者中性的艺术名称隐蔽品牌的原产地,培养当地消费者对该国际品牌的强烈认同度。同时,再配之以本土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使中国品牌顺利地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旗鼓。除了自建品牌外,跨国品牌并购也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大趋势。通过在德国市场上直接购买发展成熟的本土品牌,中国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其原有的品牌优势以及客户资源开拓德国市场。联想收购Medion和IBMPC-sparte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就验证了跨国品牌并购对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企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而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领域,如保健品、奢侈品和器材设备行业等便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原产国效应的竞争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核的民族品牌。在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时,要充分挖掘自己独特的,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价值内核,引起德国消费者对中国如风水,中医,太极等文化产品的兴趣,在设计企业品牌名称以及商标时更可大玩中国元素,引入中国的美学,汉字以及传统符号等。这些在中国老百姓眼里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中国风到了西方人眼里便是古老、神秘和充满禅意的象征。
3、树立清晰的企业品牌战略管理目标。
惟有高瞻远瞩,才能高屋建瓴。中国企业在国际企业品牌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大局观并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不仅要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更要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例如,海尔公司始终坚持“先有市场后求发展,市场第一,利润第二”的发展思路,这条黄金准则清晰地勾画出了海尔在全球市场上的发展蓝图。在德国市场上,消费者的信任度是成功品牌的第一要素。信任,意味着一致性,可信性和公开性。在品牌选择上,德国的消费者总是倾向于购买让人值得信赖的产品。因此,中国企业要确保引进德国的每一件产品以及每一项技术,都能在当地市场环境中成熟应用,决不能把德国市场作为试验田,把德国用户当作试验品。况且在德国,无论是企业、商业伙伴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对企业经营的透明度要求十分严格,企业想要隐瞒或是欺骗消费者本来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因此,企业在策划广告宣传或者招商合作时谨记“量力而行、适度承诺”,彻底杜绝夸大宣传和无中生有的虚假广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