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制定目标是什么

战略管理培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制定目标是什么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新竞争的时代,新的管理环境越来越挑战我们的现有认知。人力资源管理者们逐渐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选、用、育、留几大模块的标准化操作已经不再适用组织需求,甚至这些逻辑本身也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洗涤出了问题。我们一直以为的道理,也许是错的;我们一直使用的工具,也许根本没用,甚至还有负作用。从本期开始,长期跟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先锋实践的穆胜博士将为我们带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逻辑”专栏,介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新进化,重新锚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逻辑。

  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不得不承认,老板们已经越来越功利。战略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呼声方兴未艾,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尚未理清自己应该如何体现对于组织战略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又被推向了“效能化”,企业开始直接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结果。

  太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这种要求简直不可理喻。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选、用、育、留的职能设定,其对于企业的作用不是“固本强基”的吗?其对于战略的贡献不是“润物细无声”吗?难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重回“泰勒时代”?“阴谋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甚至开始怀疑,这些非分的要求不过是高层为了转嫁责任而寻找的借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不过是被选中的替罪羊罢了。于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继续选、用、育、留,高层们继续喋喋不休,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开始把自己隔离在一座孤岛上,逐渐曲高和寡。

  不得不告诉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是,你们的逻辑错了!新竞争环境下,企业内的各类职能管理早已水乳交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也早已突破了选、用、育、留的边界,开始能够触及到以前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权而形成的“禁区”。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活动边界应该是由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能量来划定的。

  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究竟应该管什么呢?不妨回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要做两件事情:其一,形成一个“组织模式”,定义“员工在什么位置(横向的协作关系和纵向的报告线)需要做什么事”;其二,形成一个包括配置(选、用)、培养(育)、激励(留)的“支持系统”,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放入“组织模式”,并持续影响其运作状态。

  从产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角度来说,组织模式显然比支持系统更为重要。形象一点,组织模式好比一艘船,只不过这艘船不是用实物建造的,而是用组织对于部门、团队、员工的职责定义来形成的,而支持系统好比对于船员的管理模式(选、用、育、留)。要想行驶得更快,显然是对船体本身进行改造更加有效。而在传统的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显然更关注支持系统,而忽略了组织模式,所以,他们才弄丢了那把关键的“效能钥匙”!

  三把钥匙打开的效能之门

  组织模式包括横向上的经营模式、纵向上的业务流程、整体上的组织结构和个体上的岗位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者们能够决定岗位系统的设置,选、用、育、留的职能都建立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但是,这种对于岗位系统的作用却不是以效能作为目标的。而对于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更只有望而却步。

  经营模式包括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前者是关于企业“应该生产何种定位产品”的战略,而后者则是关于企业“应该做什么领域,不该做什么领域”的问题。此类决策属于企业的终极命题,不属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范畴。

  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真正关注的应该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和岗位系统。业务流程解决的是把工作“切块”的问题,岗位系统解决的是把人进行“分工”的问题,而组织机构则是将兼有两者,涉及“把人怎么组合和划分”并“分配到何种职责上”。围绕组织模式的这三个维度,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完全可以有更多的玩法。

  第一把钥匙——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的思路源自对于亚当斯密式分工的批评,认为这种分工将企业的任务不断拆分,生成了许多低价值的环节,为了流程而工作,反而失去了价值焦点。其具体方法有去除低价值环节、合并工作、设置责任人、给予员工决策权等,核心主张一是直接指向客户价值,二是减少了协调成本。这一方向显然是能够有效提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但是,在流程再造的实践中,我们却很难看到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影子。原因在于,流程再造需要对于业务的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者们自然无力企及,于是也就渐行渐远。

  第二把钥匙——排班优化

  排班优化是基于对现有流程的认可,认为在这一流程确定的框架内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可以达到用尽量少的人完成尽量多的工作的效果。具体应用上,这种方法首先测算出工作中(以时间为横轴)的人员需求曲线,而后再以运筹学方法进行线性规划,设计出人员供给曲线,确保人尽其用。

  第三把钥匙——组织再造

  组织再造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一方面调整业务单元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调整对其的业绩考核方式。这类调整针对那些在科层制的非精密考核中昏昏欲睡的业务单元,意图用结果指标逼出其效能潜力。

  国内海尔的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模式和日本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是组织再造的精彩诠释。海尔的模式是以人为单位进行核算,价格信号由市场传入企业,并在企业中传递,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是交易关系,实行SST原则。例如,一名员工向另一名员工交付半成品,要么应该索偿(S),要么应该索赔(S),如果既没有索偿又没有索赔,就应该跳闸(T),说清楚了问题再继续运行。这种模式下,每个员工手中都有三张类似现金流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财务报表,夸张一点说,每天回到家,看看自己的三张表就知道自己今天赚了多少钱。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则是将企业的部门定义为独立承担经营任务的“阿米巴”。其原理与海尔的自主经营体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了“单位时间核算”的模式来计量阿米巴创造的价值,而其也并没有将考核下沉到员工的层面。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