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高管,还是研究管理理论的专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如何走出管理的丛林?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原因是从20世纪初期,泰勒将管理办法从经验变成科学以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管理办法已经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用哈罗德·孔茨的话说:这是一个管理办法的丛林。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一次著名的关于“丛林现象”的讨论会上,美国一家大公司的企业创始人曾直言不讳地说:“先生们,坦白地说,我对讨论中所说的大部分都不能理解。”(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办法思想的演变》)
管理丛林无法穿越,第一个原因是复杂的管理办法主题。100多年来管理经典著作的主题非常复杂,包括管理办法与经理人、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管理办法学的学科分类非常广泛,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等。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管理办法方法也非常复杂,泰勒将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主义的研究规范引入到生产作业管理;而法约尔则试图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是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办法原则;而行为科学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人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办法理论则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层出不穷的管理学派。除了哈罗德·孔茨提出的12个经典管理办法学派外,现在至少有上百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办法理论和学派,管理理论早已经形成了海量的信息,一个人毕其一生都无法读完这些论著,信息的爆炸让现实中的每一个管理办法者都会本能地迷失在管理理论的丛林里。更让经理人疯狂的是,以上理论仅仅是目前公认的最经典的管理办法理论,数不胜数的咨询师、管理大师以及新时代理论家,他们每个人都声称发现了达到世界级管理办法水平的“灵丹妙药”,新的管理办法学说每天都在涌现。比如今天,你又看到了我提出的轻管理理论。
第三个原因是管理的理论多是悖论,没有绝对的正确标准。作为企业的经理人,当你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并非常努力地进行尝试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管理理论都是悖论。
20世纪30年代,泰罗创办了科学管理,管理进入了科学时代。当泰罗提出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后,就把人给管住了。泰勒管理最大的贡献就是搞定额,定额对于计划太重要了,计划的核心就是定额,把人当做物,把人看做是经济动物,多给多干,少给少干,不给不干。
40年代法约尔很快就证明了泰罗理论的缺陷,人际关系训练被看做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当50年代,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时,很快就有专家证明,虽然目标实现了,可是很多的企业问题没有根本上解决。
60年代,卡斯特和罗森茨威克的系统论成为管理的最佳方法后不久,他们又提出没有系统的一成不变的科学管理方法,只有因地制宜的根据环境权变管理,才是最佳的管理方法。
70年代,普拉哈拉德的企业战略风靡一时。
80年代,企业文化粉墨登场,而同期明茨伯格独辟蹊径,通过现场观察29个经理人的日常工作,推翻了很多经典的管理理论。对于传统管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明茨伯格是伟大的离经叛道者,他对很多奉为圭甫的管理观点都提出了相反的见解。比如:“管理办法界的普遍看法”是,经理人是在对可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理性人物。明茨伯格研究后认为:管理工作并非那样,经理人通常是根据直觉和经验,而不是根据深思熟虑的分析进行决策。在现实世界中,战略制定是临时性的,是根据直觉,而没有固定的程式和计划。“战略计划”概念变成了一个矛盾的说法。
第四个原因是没有适用所有企业的正确管理办法方法。复杂、动态的管理环境,更让经理人困惑于管理办法方法的选择。世界上很少有一种管理工具企业可以通用。据统计,目前至少有50多种不同的管理方法或技术(如企业再造、团队建设、领导力等)在企业中被广泛采用,但实施的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不同的管理方法常常都是有效的,更增加了管理办法者选择管理方法的困难。比如杰克·韦尔奇(JackWelch)坚持接班人一定要在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GE)内部产生,而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Co.,HP)则坚持新的CEO要空降兵。不同的管理办法方法,结果是这两家公司在两位新的CEO带领下依然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究竟哪种管理办法方法才是最优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