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帕金森定律在人力资源选拔和配制中的应用
美国学者帕金森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辞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走第一条路,哪个官员就会失去很多的权利;走第二条路,哪个能干的人会称为自己的对手;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平庸的两个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自己的权利不会受到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能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个效率揭示了及其奇妙而可怕的现象。“帕金森定律”与武大郎式的用人政策很想象,如出一辙——比自己个高的人一概不用。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平庸的人起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更平庸的人再起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第一,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级而不是对手。他宁可要水平比自己低的连个人来归他领导,何况这位的到来等于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他可以把工作分成两份,分别交给两个助手掌管,自己成为了唯一掌握全面的人。另外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两位助手是缺一不可的,单单补充一个那可不行。因为只让一个助手来分担他的工作,这个助手几乎充当了第二条出路的角色;这个助手成了唯一一个可以和他有相同控制权的人,所以,要找助手,非找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他们可以相互制约,牵制对方的提升。
第二,当官的人彼此之间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行政人员注定是要增长的。要打法时间就得多找事情干,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俗话说“真正忙的人是匀得出时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天的时间。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找眼镜又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做文章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送往临街的邮筒去投递究竟要不要带把雨伞出门,这一考虑又去掉了20分钟。照这样,一个人可以在3分钟里面办完的事情,在另一个人却要犹豫焦虑和操劳一整天。
第三,假如完成工作(特别是文字工作—)的时间伸缩性如此之大,那就说明工作量和做这份工作的人数两者之间的关系微小,甚至是毫无关系。不认真办事不一定显得很悠闲。无所事事也不一定能从懒散上看出来,职工人数和工作量互不相关,职工人数的增长是服从“帕金森定律”的。不论工作多少,甚至是没完没了,职工人数的变化总逃脱不了这条定律。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兴衰与否,用人是关键。作为一个领导,不仅要独具慧眼,学会相马,学会赛马,而且还要有用人之胆、容人之量,要敢于起用比自己强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用人上的良性循环,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