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营销咨询网作者:陆新之
奥巴马武器之一:Web2.0
在美国的选举历史上,两件大事令人记忆犹新。1933年,罗斯福运用当时普及率最高的广播赢得了总统选举。1960年,肯尼迪利用当时日渐流行的电视媒体取得压倒性优势。
现在我们可以加上一个更为经典的案例,那就是:2008年,奥巴马助选团队运用互联网Web2.0技术的娴熟和有效,使他创出选举奇迹。
自从2007年2月启动竞选活动以来,奥巴马阵营一直在不停地建设、调整、改进它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架构,现在,他们拥有了史上最完善的总统竞选组织手段。新的政治组织模型强调志愿者的大规模参与和反馈,建立庞大、完善的机器,在投票选举前的最后日子里,实施前所未有的选举总动员。
政坛的年轻人奥巴马非常善于网络的沟通。他写Blog,上传视频到Youtube,在Facebook有着自己的群组,通过互联网募集竞选捐款。同时,他吸引的年青人们纷纷打造着支持奥巴马的主页、发布有关他的BBS帖子、录制拥护他的视频短片。就是这些广泛的Web2.0应用使奥巴马冲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与禁锢,他使自己的CHANGE的信念在互联网上遍地开花,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以往极其受人重视的电视辩论在今次已经呈现下滑趋势。现代都市人依然会关注电视辩论,但他们不满足而更乐衷于在互联网上与对方的支持者辩论,在Facebook上,奥巴马的拥护者与麦凯恩的拥护者就经常进行唇枪舌剑刀锋相对的辩论,他们在试图说服对方的过程中,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参与了美国大选,这种参与感所带来的体验同时又使更多的选民进入互联网加入各自的阵营。
这些鲜活的沟通互动其实就是Web2.0最生动的展示。Web2.0时代,现代人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更重视信息的交互性,希望能够主动的创造信息。
这一切,生动地给中国的企业家上一课。未来的中国公司,也应该及时培养自己的Web2.0思维,用更先进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优点,争取更多角度地被客户认知。
奥巴马武器之二:组织起青年
奥巴马的支持者之中,相当大的比例是青年。
大量从来没有投票的青年,都被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激活,纷纷支持奥巴马。
谁赢得青年,谁就能够赢得未来,眼下,至少能够赢得选举。
奥巴马阵营之中的青年,会给那些被认为是支持者的人一一打电话,提醒他们去哪里投票;在数据库里被标记为“举棋不定”的人可能会接到电话,或者有志愿者登门拜访,看看怎样能说服他们,也许还会给他们邮寄一些奥巴马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的宣传材料。当然,这个巨大的数据库保证他们不会去打搅麦凯恩的支持者。
在竞选中使用技术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技术一直是奥巴马竞选的合作伙伴,是推动者,用互联网效率解决真实世界把人分散地、可信赖地组织起来的问题。这一切,有赖于青年的巨大热情以及对这种热情的高效率组织。
奥巴马竞选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一些志愿者,是通过周末的培训课程“奥巴马阵营”加入这部竞选机器的。据媒体报道:奥巴马的竞选活动组织者,往往人手一本80页厚的培训手册,这本手册介绍了竞选活动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领导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团队协调人、数据协调人、志愿者协调人、选民登记与联络协调人、家庭聚会协调人等。手册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明确规定了每个岗位的职责。这些小组和志愿者骨干基本上被派往各地区去进行选举动员。
显然,青年的劣势是,很容易因挫折而丧失热情。与其让自己大包大揽各自为战,显然不如把目标分解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让互相依存的团队成员分头去做,使得青年都有自己的发挥机会,同时也能够获得团队的支持——这就是合作关系为什么非常重要的原因。
奥巴马的助选团队组织者,还鼓励团队成员从他人的经验中挖掘更多的价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个模型还用每个人在讨论会上讲自己的故事的方式,激发同事和想加入的新人去行动。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
中国一方面进入老年化社会,一方面,则是大量的80后人群加入工作,加入企业。企业家与其一直抱怨他们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技能,不如效法奥巴马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对青年倾注关注、进行培训,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提供方法论。这样,才是企业长期保持活力和盈利的可持续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