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金融危机的解求方案

金融危机的解求方案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美国的金融危肆虐,几个数千亿美金犹似牛如泥海,隆冬无望回暖,长期以往,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将近入萧条期。美国的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纠缠,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稳步前进,也将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

  美国目前金融危机的施救方案背道离驰,是金融危机长期滞留的关键。金融危机出现的根源就是没有钱,钱到了哪里呢?美国的钱到了哪里呢?美国的钱到了伊拉克战场,到了第三世界新兴起的工业国家,到了美国那仅10%左右的富人口袋内。

  自从上世纪世界大分工之后,美国成了消费性国家,而第三世界新兴起的工业国家成了劳动性制造性国家,消费是资本输出,劳动制造是资本输入,这是不争的事实。自从世界大分工后,美国这类发达国家,意想天开的觉得自己掌握了高端性产业,而把低端产业链交给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就永远是富有人,而那些发展中国家永远是逊于自己的穷人,可是他们忽略了,自从世界大分工之后,由于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出现消费能力,经济市场一直在发达国家,这样自作聪明的发达国家就实际上是把工业制造无偿交给了第三世界国家,因为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消费能力,他们所掌握的高端产业并没有办法从第三世界国家以智慧获取财富,而只能够利用高端产业来赚自己国家的钱,就像左手捧一手水再主动交给右手,然水却不断的从手缝内流出,美国的资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慢慢的减少。消费花钱,生产制造赚钱,世界大分工是对的,只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消费力之时,没有办法掌握别人的高端产业,所掌握的仅仅还是自己的高端产业,就没有了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之分,只是裸露的进行资本外流。所以当美国面临金融危机之时,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而日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世界很多国家根本没有办法使自己的产品在日本得到畅销,即而也没有办法瓜分日本资本,所以日本这种经济强国不会受金融危机的波及。

  因为第三世界国家赚的是像美国这种消费商品发达国家的资本,所以一旦面临到他们消费资本消耗贻尽之时,便会盲无所从,跟着他们消费能力的缩减而产生生产工业的大幅缩水。而日本却有着自主的国内经济供消链,也不会像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面临金融危机之时会感到消费市场缩减而产生商品市场中断。

  在各国拥有经济壁垒之时,当国内经济遭遇迟钝性发展,是因为国内供需达到饱和,通过外部战争,大量消耗积压商品,从而促进国内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然,美国在经历了几十年安逸性消费之后,再次施行外部战争来带动国内经济复苏,显然已不再适宜,此时正是经济全球化,美国的外部战争是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活跃,但是通过战争消耗掉的商品,并不由美国补充,而由第三世界国家补充,再由美国的资金购得。实际上是加速美国资本输出。

  美国这类发达国家掌握了高端产业链,而这些高端产业链又集中掌握在少数美国富人手中,而这些富人又不断的通过手中的资金去收刮美国的资金,使原本已越来越少的美国资金在国内变的更加奇货可居。第三世界新兴工业国家的商品在不断的完善,冲击了全球消费市场,打破了市场供需关系,造成了全球性生产过剩,使美国的工业也跟着第三世界国家快速发展之后的回落而变的没有市场。这样,就形成了金融机。

  美国要想解救金融危,必须通过以下三个方案进行。

  第一:由第三世界世界国家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美国这类发达国家不仅掌握了高端产业,同时也掌握了高科技水平。此时美国正面临金融危机,美元狂跌,正是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消费市场的时候。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工业发展,并不欠缺普通性工业商品,却依然欠缺高科技工业技术,此时正是扳回世界经济平衡点的时间。美国是消费市场,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兴起,其资本也同样掌握在国内少数手中,市场消费依然不够活跃,兼之新兴的第三世界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美国这类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如果消费市场没有办法打开,而国内又没有消费能力,那么也将同样陷入经济萎迷不前境地。掌握高科技技术,

  对未来经济提速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国家在未来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同样可以通过大量购买美国的高端产品使资本再次轮回。

  第二:美国应减少对外工业商品的需求,以刺激别国对其的经济援助,同时利用高速生产力生产商品进行国内半封闭式的经济自我挽救。使世界生产过剩与之绝缘,再次发展本国工业。增加国内劳动力,使基层工民拥有资本收入,即尔解决国内金融危机。

  第三:美国应加大非固定资产的财产税,鼓励美国有钱人进行消费,使其积累在手的资金回流到市场上,借而来挽救美国经济低迷。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