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业者人数在400万左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大量外企的涌入,中国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这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就业岗位的扩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白领人士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加油站”。
人力资源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内风行。以往,人事部门被定位为后勤服务工作,传统的人事工作只是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1990年后,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人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并逐步显现了它的重要作用。要想成为一名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并不简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良铁如是说。
时下人力资源市场有两对矛盾:一方面,为数不多的从业者看上去炙手可热,但真正能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却缺口极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多如牛毛,各种专题论坛、考试考证满天飞,但真正能贴身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业人员,满足他们充电提升需求的机构和项目却很少。在广州开发区某外企人力资源部担任招聘主任的成小姐,就曾为“充电”一事大伤脑筋——她搜罗了社会上各类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料,发现大大小小的项目和课程虽多,却很难找到一家真正全面、专业、权威的机构。学历型的人力资源教育,必须脱产学习,学时至少在3年以上,且所学内容太过偏重理论;而非学历型的培训,要么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和专业,讲师水平参差不齐,要么学时高度“浓缩”,价格昂贵得惊人,所颁发的证书又没有多少含金量。
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士欲参加培训充电,应当注意些什么?戴良铁认为,关键是要注意“长短结合”,一方面可以选择到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学习,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各种短期培训注重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可依据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参加短训,迅速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