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领导力培训 / 高校经理人如何进行领导能力建设

高校经理人如何进行领导能力建设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领导力培训

过去在大学组织管理中只关注人的因素,而现在更关注系统的因素,系统与人的互动更为关键。现代研究表明:系统的设计可提升组织领导能力。为提升机构及领导能力,每个教学机构必须运用系统性的设计,使每个部分达到有机的整合。为了促进有意义的转变,必须有提供一个综合性的领导能力建设体系,以实现最佳绩效。

  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和许多国外大学一样,中国大学当前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杨晓波将这些挑战概括为八点:一是来自机构外部环境的挑战;二是来自机构合并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三是扩招所带来的挑战;四是来自“211”和“985”工程的挑战;五是机构自治改革带来的挑战;六是来自机构历史和文化的挑战;七是来自大学内部环境的挑战;八是来自大学领导能力建设制度的挑战。

  在国立大学向法人化转变的过程中,日本高等教育的行政体制发生了改变,建立了更为负责的决策机制,校长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日本立命馆大学的教授江原武一介绍,日本的国立大学正在向独立法人机构转变,但是在国立大学法人化方面也颇受争议:一是经费问题。企业给大学补贴,但今后会不断减少。二是目前人们怀疑不经过培训,国立大学能否被有效管理和运营。三是虽然有名的研究性大学能适应,但地方小规模大学能否适应法人化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四是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日本应加大投入,保证教育公平。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设备和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普遍性难题。德国鲁乃尔大学副校长曼苏·萨哈迪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各种类型的大学排名压力,大学应当给自己合理的定位,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的领导能力建设,改善大学组织结构,提升大学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英国伦敦教育学院加瑞斯·威廉姆斯教授强调,高校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应当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教给他们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学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谋生和发展。走向企业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应对社会变迁的必然选择。

  就新形势下如何进行领导能力建设,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系布赖恩·科尔教授发表了精彩演讲。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高校领导者必须营造机构能力和经理人能力,而系统性的改革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为此,教育界的领导能力建设必须制订愿景——目标——流程,最终将愿景变为现实。应该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大学进行组织系统目标设计,以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明晰组织和个人的责任,以促进组织和人行为间的互动,提升大学组织系统能力,增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校长的角色定位和领导能力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代言人的大学校长的角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背景的制约,在寻求、引导、支持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在应付来自大学内外持续不断的压力中,不断分化、转化、冲突、整合,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大学校长曾经也必将继续在他们的职位上影响着这个庞大而特殊产业的方向。同时,社会宏观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体制内部的变化也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沈阳建筑大学校长吴玉厚从界定大学校长的角色入手,提出了我国当前多元化的大学校长角色定位。吴玉厚认为,大学发展的实践要求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政治方向的把握者;二是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做改革创新的开拓者;三是以提升学术声誉为宗旨,做学术管理的支持者;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大学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五是以实现和谐为目标,做大学和谐体系的构建者。这种多元角色要求大学校长应具有底蕴丰厚的从业经验与教育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不断进取的改革实践管理创新、有的放矢的高教研究与战略规划、海纳百川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素质。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对大学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开始呼唤校长职业化——“职业化校长”。职业化的校长相当于职业经理人,从企业行政部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学校的领导能力建设,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理念的提出,其实就是要求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通过体制过渡,逐步转向校长职业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对中国大学校长的权限、职责、权力体系和职业素质进行了界定。

  一般来说,校长负责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学、科研、产业、人事、外事、学生教育和管理、财务、基建、后勤等各项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和方案,在学校党委会确定学校重大改革和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校长全面行使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权力,以校长办公会或者校务委员会为形式,确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举措和实施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并领导日常行政工作。校长要尊重和支持党委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同时也有独立行使日常行政工作权力。另一方面,校长还有组织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的建议权力,这也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现。
关于大学校长的职责,虽然《高等教育法》已作了明确规定,但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大学校长尚难以像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校长那样,专注于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吸引人才以及筹措经费等工作。我国的大学校长管得更具体,比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还要处理好校内外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一些校长认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观念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校长在治校方式上应不断从具体事务中脱身,并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当好学校的设计师;大学校长必须肩负起为学校筹款的任务。在大学校长权力体系中,包含三个层次的要素:上级主管部门和对学校实施联合办学的部门及学校党委,这是权力限制层;第二个层次包含两个系统,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是大学校长权力体系的平衡层;第三个层次包含三个系统,机制系统、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是大学校长的权力发挥层。同时,还涉及五个系统——机制系统、管理系统、学术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的运行环节。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提出,大学校长在领导能力建设方面,应做到以下四点:其一,深化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定大学发展规划。制定和深化发展规划,是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二,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形成大学办学特色。一是形成鲜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二是拓展国际视野;三是培育大学精神;四是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其三,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其四,树立大学经营理念,增强大学综合实力。大学办学的体制环境的变化,大学的功能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学在领导能力建设中树立大学经营理念,学会按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事。树立大学经营理念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善于开源节流,加强成本管理;二要善于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学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要善于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社会的支持;四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合作中达到双赢。

  领导能力建设的检验标准

   其一,大学应该让学生满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非常关键:一是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主要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来反映。专业设置科学,课程安排合理,老师的水平高而又认真负责,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保障。二是管理服务。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学生一要管理、二要服务,以服务来管理,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三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做好管理服务的保障。一个有好的基础设施的大学,会使学生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幸福感,会使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增强。四是校园文化。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也是使学生对学校满意的重要条件。

  其二,大学应该让家长满意。大学要让家长满意,还必须符合另外一些附加的条件。一是教育公平和学费。一方面要做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收费,关心和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二是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应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且通过组织各种体育锻炼而使他们越来越强壮;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咨询和政治思想工作。三是校园安全。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消除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隐患,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让学生的家长放心。

  其三,大学应该让企业满意。要使企业对大学完全满意,仅仅是让学生满意和家长满意还不够,还应该有其他条件,那就是企业还要评估它对大学的教育投资发挥的综合效益,还要考察大学对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能作出的贡献。一是发挥企业投资的效益。企业对大学投资效益的评估,主要是看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数量,看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二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作出贡献。一般说来,企业对大学的期待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希望大学能够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企业希望大学能够为文化建设、科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企业希望大学能够配合它们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它们的具体目标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其四,大学应该让社会满意。大学要让社会满意,除了符合让企业满意的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提供让用人单位满意的毕业生;用科技创新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在加快领导能力建设,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同时,要注意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处理好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和让大学承担无限责任的关系;处理好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与严格学校管理的关系;处理好加强基础研究与为现实需要服务的关系;处理好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与坚持社会公正、代表社会良心的关系。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