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这种资源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其他资源的利用程度,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高校,为了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本文就高校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的培养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要培养出能服务于新经济时代,并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构建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才是为社会活动服务的,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趋于国际化、综合化、复杂化、实证化、网络化、战略化和规范化,那么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这些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更好地为新经济下各种类型的经济主体服务。实际上,上述思想也正符合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教育目标的总体性要求,即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以致用,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旧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强调统一性、专业性,重专业知识,不重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综合素质;重知识灌输,不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的是基础厚、口径宽的“金字塔”型人才,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注重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
(三)择善而从,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精神,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素质教育模块。这一模块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第一基本部分是课内教学模块,这部分又可一分为二:一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为提升经理人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情报信息检索、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在这些课程中,规定1~2门为必修课,其余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第二个基本部分是课外教学模块,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动手、动笔和动口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这一部分的做法主要是采取“读、写、议”的教学方式。“读”即根据不同的学科,选出与该课程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着作,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如20万~80万字);“写”是根据阅读的内容与要求,写大量的读书笔记;“议”即议论,可采取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以巩固和深化学到的知识。期末要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按一定的百分比记入相应学科的期末总成绩。
(二)基本理论知识模块。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运筹学等课程。
(三)职业技能模块。本模块主要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的人才规格和各项管理技能的要求进行设计。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经理人,需掌握的管理技能是很多的,很显然,我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就每一种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培养训练,因此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我认为需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创出专业特色。由此,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在设计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时,细分为六个能力模块,每一个能力模块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具体设置见下表:
(四)实习教学模块。本模块分为五个部分:
1、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时间为1~2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时间四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和学年论文。
3、技能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培训计划的制订、考评体系的设计、分配方案的设计、进行工作分析等。
4、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深度要深、研究问题的范围要小,要深入企业实际。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科研人员指导,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和某一专题的毕业论文。
5、职业技术模块的落实。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完善上述实践性环节外,还要注重职业技术模块的落实。一是普遍应用计算机模拟教学法,提供模拟的从业环境,使学生通过管理课程的模拟练习受到“真枪实战”的锻炼。二是增设职业技能课,推行“双证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符合当前国际上高等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应试者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一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五)拓展模块。本模块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任意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并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有利于特长生脱颖而出。任意选修课提倡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规定学满一定学分。本模块设置的课程如下:工商行政管理学、财政与金融、国家税收、证券投资、计算机网络、WTO概论、国防理论、广告学、保险实务、网络营销、连锁营销、绿色营销、人才学、心理学、办公自动化、演讲与口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