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进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人才选拔的难题,选对人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选错人才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西方企业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一直使用人才测评来帮助经理人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一半以上的美国企业参照人才测评的结果选拔各层次的管理人员。
人才测评在国外的普遍使用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它是建立在认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采用的概念或特性都是明确界定的,使用者对它们有共同的理解,并且其效果经受了多年实践的检测;第二,人才测评产生的结果是客观的。通过把被试者的“原始”分数和事先从参考群体(比如普通人,经理或大学毕业生组成的参考群体)获得的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得知某个人的水平高于75%的大学毕业生,某人的兴趣和高绩效工作者相同等等,据此做出的人员选择决策客观明确;第三,人才测评对于预测职业中的各种绩效的确很有价值,几十年来对于一些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测评模式所进行的成本-效用分析表明,使用有效人才测评的成本与测评产生的效益相比,等于是节约了大笔开支。费城警察局的案例是个很好的例子,费城警察局有5000多人,通过识别能力测试来选择警官,每年聘用工作节约的费用达1800万美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人才测评,希望借助于这种手段为企业选拔出更多的精英人才、适用人才。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性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对其了解还不充分,以至产生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如果不对这些混乱思想进行辨析和纠正,不仅会导致个别人才测评行为的无效,还会影响人才测评活动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在人才测评中常见的错误认识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人才测评是选拔人才的最准确的依据
当前,人们认识到了人才测评是一种严谨、客观和准确的考察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活动,有些企业就把人才测评看成是人才选拔的最准确的或惟一的科学依据。这种看法虽然认识到了人才测评科学的一面,但过于片面,又产生了盲目的依赖。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多么精确的人才测评方法,其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测评方法,单纯依靠人才测评分数来进行选拔可能会漏掉优秀人才,收进庸才伪才。因此,测评必须和其它的甄选手段结合使用;其次,测评主要是考察人的知识和能力。但实际工作中,决定人们绩效高低的因素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激励水平也是重要因素,如果激励不足的话,测试评价很高的人仍然可能成为一个低效率的工作者;再次,人才测评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而一个成熟的测评工具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开发成功。1994年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为满足我国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组织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心理学和管理学专家,设计了6个分测验,并实施了系统常模数据采集工作,至1998年1月作为整套测试项目推出,这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工具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有待进一步测试和修正。而目前一些急功近利的公司没有可靠的测试工具,就胡拼乱凑一些测试题目卖给企业,其效度和信度没有经过检验,根本无法保证,企业据此难以选出英才。
测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以主观题目为主的心理测试来说,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分析师和人力资源方面专家来主持,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少,很多分析师只能做出肤浅的、流于形式的判断,不能对被测评者下精确的鉴定,也使测评结果作为决策依据的作用大打折扣。
误区二、只有人才测评软件才是科学的
很多人认为,计算机代表着先进和精确,因此,人们认为只有编成计算机软件的测评工具才是最科学、最准确的。在计算机上运用测评软件的优势在于实现人机互动,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创设出类似于真实情境的虚拟环境,这对于做管理游戏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目前的很多测评软件只是把笔试的题目搬到了计算机上,改变了答题方式,使分数统计更方便快速,并没有实现对真实情境的模拟。所以,测评软件并不一定提升测评本身的效度和信度。因此,在选择测评工具时,应注重的是测评工具本身技术指标的优劣,而不能只看重外在形式。
误区三、只有国外的人才测评工具才是可靠的
美国人在20世纪初将发源于实验室的心理测试应用于市场服务,目前国外的人才测评已经发展成了规模很大的产业,很多成熟经典的测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是得到公认的。相比之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无论是经验还是水平都有待积累和提升。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国外的测试工具才是标准的、可靠的,但是我们在运用国外现成的测试题目时,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于能力测试的影响比较小,但对于认知测评和人格测评的影响是很大的。这里所说的“人格”,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和行为习惯。我国企业目前测试人格主要采用的是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DISC个性测评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这样的测试题“你看到邻居吵架时,我总是:A任其自己解决;B进行劝解;C介于A和B之间”,中国人重情谊,感到不能不管不问,而西方人可能感到不应干预别人的隐私,这种选择上的差异反映出了不同国家文化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这样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分析模式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并不一定是外国的测试题好,国内公司开发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题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