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家生产企业,在以前,新员工报到后,企业只有以师带徒这样的培训方式,先指派一名老员工辅导新员工,待其逐渐掌握技术后再独立工作。后来,因为技术与设备的升级,原来的老员工不能胜任新生产线的要求,所以采用外派培训的形式,可是新问题随之而来,经过培训的新员工,经常发生生产事故, 一时间,公司各种声音四起。
有的说人力资源部招聘的人员素质不高、有的说新生产线的干部能力不行、有的说是采购部购进的原料不达标等。老板一时间焦头烂额,于是咨询了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培训顾问团,顾问团的建议是,企业必须不断地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全方位培训员工。经过认真分析发现,此前的培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花钱=搞好培训
虽然企业重视培训,也舍得投资,但是老总把培训费一签就完事大吉了,交给人力资源部要求培训,但需要培训哪些内容,培训哪些人,如何防范风险等机制欠缺,人力资源部长也不清楚,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培训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什么流行就培训什么。
其实,培训应该包括需求预测、培训预算、培训风险控制、培训效果转化、培训评估等多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训需求预测,这必须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近期规划,这就不是人力资源部长的事了,人力资源部长只是针对战略和近期规划安排培训,如果老总当上了甩手掌柜,培训就如“盲人骑瞎马”一样了。
2.缺乏针对性
公司以前重视对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却忽视了对中高层的管理培训,干部管理员工都是靠行政手段和个人威信硬压员工,没有相应的科学机制来管理和约束,导致员工不听指导甚至跳槽。后来我们重视了中高层培训,却让员工也来一块听,这边还没有讲完,那边就想出应付的办法了。
因此, 高层、中层、基层干部、普通员工该培训什么内容,HR有进行过分类,甚至同级别的干部需求差异也不清楚,一直采取大锅烩菜、硬输硬灌的方式组织学习,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做什么必须吃什么,不管员工需不需要,愿不愿意。因此,逃课等现象频发也就难以避免了。
3.手段单一
以前的培训大多是靠课堂讲授,有的讲师还能提前备课,有的甚至连笔记都没有,课上信马游缰,课下连自己都忘了当时讲的什么内容,听课的人也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课后更别提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其实,培训无处不在,手段方法也多种多样。
4.没有建立培训与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挂钩的机制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哪怕他知道培训的重要意义。但人也是逐利的,也想获得更多的收入,也希望获得晋升。要搞好培训,企业只有采取与绩效考核挂钩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连的办法,才能激活员工表面上已经“休克”了的上进欲望。以前,我们只考虑了培训“苗子”人才的职业技能,却忽视了他们的内在需求,而我们也没有为员工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路线,结果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慢慢都流失了。
其实,万事万物一个道理,企业是一个整体,不可能靠单纯的强化企业培训这一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效益,这样只会“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只有全盘谋划,精细运作各个环节,用标准和制度来保证运转,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