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这是教育界的专有名词,它的意思是,你把一种能力,延伸到另外一种能力上。比如你会英文,结果你学法文的速度也很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文和法文的区别,就像普通话和粤语的区别一样,他们都是汉语的分支,英语和法语都是拉丁语的分支。你可以延伸过去,我们就说你的能力,进行了迁移。在理论上,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孩子学会了拼音,再学英语,可能混淆了不同的发音,就是典型的负迁移。
学生将课程内的某一个知识,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今天学习的知识迁移到今后,从学校学习的知识迁移到家庭。从学校学习的知识迁移到工作中。我们经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是为了教他这个,教他这个的目的,是让他掌握了这个以后,可以反三。“举一”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教学的过程,或者说阶段性的结果,而后面的“反三”,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就像我们当年上学时,学的很多数学,其实是训练了你的逻辑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学会解数学题。解数学题是过程,在解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很多问题,你用到了各种方法。比如你假设某个结论,然后倒着推,比如你用到了排除法,比如你用到了反证法等等。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决你遇到的各种问题。
可是回想我们上学时,我们的老师只是教了我们那些方法而已,我们学会了解题,但从来没有人引导我们,用那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这些学生,把那些数学题,像个数学家一样地来研究,上完学后,我们一定感觉学数学没用,在生活中,只要会加减乘除就够了,我们被过度教育。甚至发展到,对整个教育系统,失去了信任,觉得上学没用。为什么上学没用,关键是老师,没有把课堂上,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学生没有发生学习的迁移,所以学员觉得上学没用。
我就奇怪了,上学时很多的应用题,完全可以用孩子,生活中的例子来替代呀。比如狗蛋家的地多大面积,种的玉米,每株占多大面积,多少玉米种子一公斤。所以可以让狗蛋,算一下他们家,要买多少玉米种子。这样一算,狗蛋是不是觉得数学有用了,是不是就喜欢数学了呢?这就叫学以致用,就是迁移呀。
同样你这个讲师想让你的培训有用,就要深入到学员中去,研究学员可能遇到的问题,以这个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上完课后,学员掌握了某项知识、改变了某方面的态度,学会了某个技能,从而能迁移到他的工作中去,解决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员当然会认为企业培训有效。
但我们很多讲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案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让学员下课了,学员学会了吗?没有!因为学员没有应用到工作中去,学员没还有完成学习的迁移。讲师应该在有了结论以后,让学员来做练习,或用这个结论来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讲师来评估一下。学员能解决问题,我们就认为学员学会了。
其实我们不是想让学员,学会讲师上课讲的那些东西。我们是让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今后在社会上混,解决他生活上的,工作上的问题,打下基础。所以从这个基础上说,讲师在课堂上,不是帮助学员解决问题的,而是教学员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是学员,不是讲师。
当然讲师即便要解决,也是解决通用的问题,而不是学员的那个,个性化的问题。上完课后,学员解决了他的问题,这只是培训的初级阶段,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学员怎么办?上完课后,解决了他的问题,同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原理,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才是学员真正学会了。
那些单口相声的培训师,可以休矣,你们或许只对学员的现在有启发。你们通过自己的故事,可口可乐的故事,宝洁的故事,让学员知道了,你当年是怎么解决问题的,那些跨国公司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但你没有告诉学员,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模型,学员也没有学会他的那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