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医药销售市场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正视下面几点:
1.市场监管手段越来越硬在食品、医疗、药品、保健品等行业中,存在发布夸大功能、疗效的虚假广告从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副司长指出:在保健品、药品、医疗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在上述广告中以消费者、专家的身份,向受众介绍、推荐商品或者商品服务的特点、优点、性能、效果;在广告中,宣传保健食品治疗作用或者使用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超出核准的保健功能范围,宣传未经核准的功能等,都将列入严厉打击的对象,也是2006年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工商总局决定在全系统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以前,国家食品药品龄督管理局公布了以前第六期违法药品广告,其中出现违法药品广告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193个品种,长春银诺克药业有限公司镇赉药厂生产的石斛夜光丸(广告中标示名称:同仁复明丸)以92次位居“榜首”。
此次公布的是以前1~12月依法查处的4074份违法药品广告,其中包括未经审批刊播的、使用过期失效文号的、伪造冒用批准文号的、处方药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的、禁止广告宣传的品种进行宣传的。另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查处的违法广告达上万例,其中一些知名药企也赫然在日。
医药销售市场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一方面来自监管部门对市场的严格监控,另一方面则加快了市场法制化步伐。
2.旧有模式难抵飞速发展的市场以市场化为基准。在大众化零售终端,药品、保健品营销经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装满“黄金”的通路上,成就了无数经验、无数理念。
20世纪90年代,“长寿长乐”补酒以天下之病我全包治的“勇气”拿下全国市场,“三株”甚至作为OTC的“鸿毛药酒”、医疗器械的“哈慈”,也都曾制造过一段销售神话——原因是当时从规则到消费者心理都不健全,让企业捞一把是完会可能的。但是,当前如果我们依旧沿用“广告+专柜”,空中轰炸加地面活动则很难解决销售问题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几种营销模式——会议营销、专家营销、服务营销、活动营销等都呈现出收益下降的趋势,是不是应当思考是否我们的医药销售市场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太弱了?
原本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会议营销以及其派生出来的旅游营销、娱乐营销仿佛前程似锦,但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却在消费者中引起诟病:将消费者带到某一会场(多数是旅游区),经营者在讲完课后强行让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买者被扔在一边不得不自己走回家。由于新的营销模式给一些企业带米了丰厚的利润,经常被其他并不具备搞这种营销的企业所克隆、复制,所以就造成几万家企业用同一种模式在打市场。有人曾经这样说,在北京搞会议营销的企业有三千余家,每天倒闭四五十家,新开张上百家。在一些药交会上,业内人士看到这样一种怪现象:某一产品现在的“明星代言人”、“专家证言人”、“机构证言人”一上就是五六个;消费者就会难以接受。
难怪一些营销学者评价:现在药品、保健品的经营者傻到只会做简单的加法了。他们认为所用证言数量上的不断上升就能“忽悠”消费者(区域分销商是产品的第一消费者)。
抱残守缺,营销模式创新乏力,使众多经销商陷入了绝境:捞钱的时代已经过去+非主流营销(以短线炒作为目的,不以塑造品牌为己任)进入了寒冬。
3.品牌集中度太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即并非是单一化的西药统领市场,中成药、中药饮片及民族医药在市场中同样有普遍的认知度。
市场分析人士这样评价:在制药产业,由于同业竞争激烈,生产企业众多,某一品类市场很难形成高的品牌集中度。就拿医药销售市场的感冒药来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集中度,消费者往往普遍认知几个大品牌,如中美史克、杨森、三九、同仁堂、东盛等,但是从大的市场环境看,仍然是中西合璧分解着各个区域的市场,无论哪个产品都不敢说在某一地域是老大。
我国是补肾壮阳产品的“王国”,从历史发展上看,中药一直支撑着补肾市场。当美国辉瑞公司的“万艾可”在全球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时,中国的市场却一直做得软弱乏力。虽然专家并不把治疗ED的药物划人补肾壮阳药类中,但消费者依然将“万艾可”视做补肾壮阳药。这一品类又没有高的集中度,可以说足上千家企业分食着这块蛋糕。仅就中成药而言,一个六味地黄丸生产企业就达数百家,很难形成一两个代表者雄霸市场的局面。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国,药品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就像大熊猫一样稀缺。研发与生产的脱节,医药销售市场中使上市的、独家生产的、具有高技术壁垒的产品少之又少,由此企业只能在一条路上向前奔。加上我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当一个耨产品面世不久后,就会有无数企业蜂拥而上跟进生产。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直接造成市场间的无序、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