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新房钥匙后就得装修房子,买家具、电器……然后还得除气味,最后才能住进去……可看似简单的背后,人们却无时无刻不被一些建材销售行业“猫腻”所戏耍,甚至还有不少消费者压根不知道自己已掉进陷阱……
建材销售行业猫腻一:板材贴皮充当高档货
虽然经营的店铺不大,但从业十多年的经历却让刘先生对行业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他来讲,述说建材销售行业的“猫腻”还是要从基础板材说起。
“现在家具的生产机器很先进,一块板,贴一张纸皮就显得很够档次。按理说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但被一些‘聪明人’一用,就成了降低成本的好途径。”按照刘先生的介绍,现在板式家具作为当代家具的主流门类,从正常技术上说,通常要采用合格的高密度板,但很多家具使用的却是刨花板,刨花板与密度板不但有质的区别,最重要的是价格相差悬殊,通常每平方米差价在120-130元左右。用刨花板替代密度板,尤其是家具中的隔层、底板、顶板以及衣柜的门边等处更换的比例最大。而且为了不使消费者产生怀疑,有些生产者时常用带有木纹的贴纸(业内人士称为纸皮)粘在刨花板上,以假乱真。而贴纸更便宜,每平方米不过几元钱。更高明者为了遮盖其中的“猫腻”,常常散播一些误导消费者的流言,比如许多消费者都认为越好的板材越重,其实并非如此。此外,即使是高密度板,不同产地、不同工艺的密度板之间的质量、价格也不尽相同。
建材销售行业猫腻二:废料填充降低成本近3成
“除了贴纸皮外,更有一些生产商将废料也用到了极限。咱就拿沙发、床垫来说吧。”刘先生讲,实际上,沙发、床垫生产工艺非常简单,只需要将一些填充物放到做好的框架内,外面再包裹各种材质的外包物就可以了。但一些黑心的生产加工者,通常会采用厚一点的海绵将衬物包起来,再使用造型各异的外罩,造出各种形状。比如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宽扁的布艺或真皮沙发扶手,个别不法经营者用海绵包上废碎布,再塞到缝制好的布艺套里面。这些脏衬物一经使用,尤其是放在潮湿的房子里或夏天使用空调的阴凉环境里,就会发出阵阵的酸臭味。有时为了减轻物品变质产生的气味,生产者们一般先通过暴晒、除味、风干后,再向里面掺杂。
而在沙发使用的木料上,无良生产者会把一些下脚料,甚至是树皮,使用在靠背或扶手侧面,一时半刻没问题,使用时间长了,沙发就会出现断裂现象。据一些业内人士称,使用这些手法可使加工成本降低25%到30%左右。
建材销售行业猫腻三:自己讲价也挨宰 小商品存在大利益
刘先生说,这个行业骗人是一环扣一环的,有的技巧高明到顾客明明感到自己占了大便宜,实际却受骗上当。比如本来是68元进的板子,允许顾客砍到18元,这一项商家是赔了;而顾客在买另一种板材时,他暗中加价,可能把本应20多元一张的胶合板却以一平方米30元成交,一张胶合板卖到100多元。顾客常常一看这么便宜,就会觉得别的材料也能很便宜,就会在这里买很多种材料,但不可能样样都讲价,也不可能样样都知道具体的市场价格,商家都会在你不知道的那一项痛下杀手。作为顾客你某一项可能占了一二百元便宜,但却有一二千元的陷阱在等着你。
据刘先生介绍,一个市民装修装饰所用的材料加在一起可能要有1500多种,太多太杂,很多来买材料的市民也害怕上当,所以在买主材之前都找一些明白人打听好价格,但很多人会忽视辅料的价格,“就说射钉,原本是按套卖的,一盒10元,100套,可是有的顾客不懂,张口就问多少钱一个,商家会按一个2元卖,一盒卖上几百元。”
建材销售行业猫腻四:价格不透明 买建材最低回扣10%
如果说上面的“猫腻”是消费者难以辨别的,那么建材销售行业过程中的价格问题就更是雾里看花了。日前,长春市民李先生装修了一套53平方米的住房,根据当时木料购货清单,建材销售行业商告诉他,总共价值7100元。李先生感觉价格偏高,与建材销售行业商一番讨价还价后,一下子抹去了2100元,木料拉回家后,负责装修的木工却告诉他,市场价顶多4000元。
而刘先生告诉记者,实际李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别。建材销售行业内有回扣,现在已是业内“潜规则”。一方面建材销售行业商为了多卖货都给装潢公司很高的回扣,但其实很希望直接和顾客交易;另一方面,顾客希望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商品,却非常依赖于装潢人员的推荐。导致的结果就是,凡是装潢公司带来的顾客最后的成交价格普遍高于平均价,因为要加上给装潢公司的回扣,而且建材销售行业商方的利润也没有散客来买的高,等于是顾客拿一部分,销售方出一部分都给了装潢公司。
“回扣的比例一般在10%-40%,低于10%的几乎没有,我指的是所有的装修材料及成品。很多时候拿回扣的人比卖东西的人挣得还多,所以消费者不要觉得销售商黑,要想买得便宜,想想怎么对付你身旁笑眯眯的‘推荐者’。最好能自己选择和购买主要商品,不要担心不会砍价,多走几家问问价。现在的销售商在直接面对顾客时反而更实在,一般只要利润还行就会接受。有‘回扣者’在场,价格是下不来的。”
建材销售行业猫腻五:施工转包是常事 装修预算靠估量
而所有材料买完之后,装修施工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然而,刘先生介绍说,一些装修公司没有施工队,在接到工程后,转包给一些“施工队”,这些施工队可能就是“游击队”,这样的工程质量自然难以恭维。原因很简单,施工队要遭受装修公司的利润盘剥,这样它必须把遭遇的“损失”补回来,只能转嫁到消费者这里。还有,施工预算单上是“猫腻”最多的地方,常常让你有冤都没处申。
有些施工队愿意和消费者玩心理游戏,因为过于合理的预算反而会让不少消费者认为里面有诈,所以他们故竟将预算稍稍超标,让消费者觉得这公司已赚了钱,反倒放松警惕——已赚了我的钱,可以了吧?但这绝不算完,施工开始后,预算便一次次超标。比如电线超了一倍,油漆多了一成,多出来的用料自然要消费者买单,你敢不买?刘先生说,家装不太可能做到标准化,刷一面墙究竟需要多少油漆,铺一间房间究竟需要多少块地砖,连行家也只能说个大概,这就给“猫腻”提供了最容易出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