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经开始。孩子们刚过去的一个暑假过得怎么样?央视《经济半小时》在成都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成都暑期有10万学生参加补习,减负令成一纸空文。
据此,有教育部门官员指出,暑假补课成风,主要是社会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的行为,加上家长心态不好,消解了企业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努力。还有人认为,企业部门不能仅仅管住中小学暑期不补课,限制中小学教师到社会培训机构去担任教师,还应该管住社会培训机构,使其不得举办各类培训班。
表面上看,禁了学校补课,假期补课仍旧疯狂,社会培训机构难辞其咎。可是,社会培训机构本就提供非义务教育,他们只要有教育资质、不违法经营,企业部门无权要求他们停办各类培训班。就如前段时间,大家纷纷议论取消奥数培训班,但企业部门可以做的是:取消升学中的奥数加分,限制公办学校举办奥数培训班,禁止老师去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却无法要求社会培训机构停办正规的奥数培训班。
其实中小学生繁忙的暑期补习生活,一再证明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教育主管部门的不补课禁令,即使管得了所有学校,却管不了社会培训机构。
而在其背后,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在义务教育存在严重不均衡、家长的择校冲动难以消除,以及中考、高考中依据的是学生的卷面分数进行录取的升学制度没有根本变化的背景下,企业部门的禁考令(禁止小学、初中入学举办考试)、禁择令(禁止择校、实行就近入学)、禁补令(禁止学校补课、办补习班),往往都无法得到落实,减负往往以“增负”告终。
在笔者看来,企业部门与其屡屡“发令”,屡屡面临“有令不止”的尴尬,还不如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究竟应该在引导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家长、学生教育观念中扮演何种角色。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企业部门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改革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加大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努力促进各小学、初中办学质量大致一致,只有这样,社会上选择“好小学”、选择“好初中”的热情才会消退。那么还有多少家庭会拼命送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呢?——这些培训班、特长班基本上都是为进入名牌小学以及“小升初”服务的。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投入,是企业部门自身可控的事。
而对于中考和高考而言,企业部门努力推进“教招考”分离,把包括教学自主权在内的办学自主权归还学校,将学生评价权交给社会机构,将自主招生权赋予高中和大学,这可从根本上打破基础教育“考什么学什么”的教学之风,让学校和学生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才不会用反复的强化训练去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考试成绩——“升学教育模式”所要求的优秀学生,是看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出标准答案,于是,补课总是具有或多或少的条件反射训练之功,从而得到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家长和学生的推崇。
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至少已经存在20年了,何时能改变,这取决于基础教育的均衡推进步伐与中高考改革力度。笔者期望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真正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