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首页一篇标题为“从消费升级加快看宏观调控继续显效”的文章称,在一系列政策“春风”的吹拂与“互联网+”势不可挡的“催化”下,人们对生活品质日益强烈的追求以及对消费升级的热切渴望正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消费”这架“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
根据调查显示,2015年5月份反映实物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互联网正成为这一转型的有力载体。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1-5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8.5%;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43.5%。
从分项指标来看,与消费升级有关的商品销售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信息消费的持续升温使得通信器材类商品销售“水涨船高”。数据显示,1~5月,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同比增长37.6%,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8.1个百分点;5月份39.4%的单月增速较上月回升4.5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目前是“互联网+消费”的最好展台,“粗略估计,大概一天中花钱的一多半都与互联网有关,以往去店里美甲,现在可以在网上预约上门服务,打车则是用叫车软件,吃饭也主要靠APP订餐解决。”
这也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企业的繁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被首次提及。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团购市场规模达到304.7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环比增长8.9%。
今年以来,从降低部分服装、护肤品、纸尿裤等国外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再到“互联网+流通”计划等一系列消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原先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并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无疑为时下的消费市场再度注入了一针“催化剂”。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
国务院还同时表示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
有机构预测,未来2~3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保持30%的复合增长率,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0%左右。而其中主导仍是出口电商,占比保持在80%以上,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出口电商交易规模仍将保持20%-25%的增速,2017年将达到6.64万亿元的规模。
借助互联网,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商品种类更丰富、随时随地可以购物,加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消费者潜在的、新的消费需求被激发,我们把这个叫做“创造性消费”。
未来将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增长动力将来自于人力资本、改革和创新。这意味着工业化时代已经进入后半场,轻资产、重人力资本的服务业将取而代之成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