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校长的引领角色和推动力量不容忽视。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各方协调发展,如何带领教师团队从优秀迈向卓越,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在论坛上,全国数百位教育经理人就这些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以下简称)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校长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教育的革命性意义和对于学校的战略性、不可替代性以及未来的趋势性。”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晓芜表示,要深化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内涵的理解,就必须软件、硬件一起抓,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一起推,这样才能建设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体系。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重要命题,这是关系到学校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王晓芜认为,提升校长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能力,充分发挥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的作用,才能使校长们懂信息化、爱信息化,有能力领导信息化。
据了解,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已从“校校通”迈进了“班班通”,从校园装备服务系统变成了虚拟校园网。信息教育的技术设备日新月异,学生的信息素养日益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促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实施,对中小学培养创新精神,对促进教育现代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未来十年的工作中,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应当偏重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弱势学校,使这些学校能够更好地享有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增仪看来,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教育工作经理人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真正推动校园数字化建设。
在论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中小学校长分享了本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助推学校发展的经验,介绍他们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学校管理探索中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该校校长田昆升用一个比喻说明数字化校园的理念,“教学就像一滴水掉在平静的水面上,会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而学校的整体发展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学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数字化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管理模式。“第一波是教学理念层,即将用什么样的理念指导教学;第二波是应用支撑层,即理念层中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波是这些关系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最外层是连带效应层,它是一切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与外界联系的层面。”田昆升解释说。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遇到种种问题。例如,缺乏数据交换机制,数据零散,无法共享;家校之间的互动缺乏相应支撑;校园网信息点急剧扩张后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等。
北京市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运用数字化校园管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教学研究、资源建设与互动讨论的平台,让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法、思想、技巧、教案、课件、资源、试题、课堂实录、听课评课的交流。系统为每位教师提供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教师也可创立协作组。“这个平台由内部科研系统等系统组成,通过建立网络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老师网络发展的路程;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的评价以及教学、德育等部门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估,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自己工作的实效,不断调整自我、改变自我,同时避免了评优评先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力。”王文利表示建设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
此外,北京七中还建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以生涯规划引领,为每名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希望借助信息技术为每名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基于网络的数据和信息空间,关注孩子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力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全方位服务。”王文利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的模块包括北京市教委统一配备的高中课程管理平台和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并在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中设置了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