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中国员工的“聪明”与“难管”

中国员工的“聪明”与“难管”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不听说话,从外表上,很难区别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但有一位了解这三个国家的人却说出了区分的“秘诀”。
他说,如果有一个十个人的团队。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听着,不时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个人中,八九个人都在大呼小叫的,是韩国人;五六个人在说,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四下里张望的,不用说,一定是中国人。
曾经听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中国人说,日本人就个体而言并不聪明,十个人中可能有九个笨蛋,但有一个聪明人,其他人就跟着干,结果就能把事办成;而中国人聪明,十个人中有九个聪明人,九种见解,只有一个笨蛋也不知跟谁干才好,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
我们在企业里,在带团队、团队建设时,也会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中国的员工不太好“管”,他们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就算你明明知道他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他不自己犯下这个错误,不接受教训,他都比较难从内心深处认同你之前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带员工的成本,他们犯错的成本是很高的。
在中国,我们的企业里经常要强调“执行力”,强调“服从”。让员工了解,在你的意见和公司或你的直线上司的意见不同时,首要是执行,是服从。所以老板们喜欢“听话”的员工也就不奇怪了,老板之所以白手起家能成为老板,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定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特别是白手起家创业型企业的老板,大多都被打磨成了多面手,既是公司的营销经理、又是公司的产品经理、财务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而要想找到这样综合的人才,又对公司忠诚、对老板忠诚,或者培养出这样全能的员工是几乎不可能的。于是老板们喜欢“听话”的员工,也非常正常。我怎么想的,你们怎么执行就好了,不要那么多废话。
然而这样做的负面是,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脑袋,只有一个在用,或者几个在用,其他人都只带了手,脑袋是闲置的。必然会抹杀团队的创意,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建立起来。
所谓核心竞争力也只是某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环境在变、竞争对手在变、员工在变。这个阶段适用的核心竞争力放在下个阶段也许就不是竞争力了。真正优秀的企业,还是要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流程机制,能够不断地开创出适合下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刚才说的员工是否需要用脑的问题,和企业的经营模式有关。比如工厂流水线工人,恐怕就不需要太多的创意,他们最需要的是执行,是把同一件事情重复做好的能力;如果是知识型企业,都是高素质的员工,从事脑力劳动,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是员工的脑袋。如果是这种类型的企业,就需要员工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的创意。但如果员工的意见和公司暂时不吻合时,最重要的还是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提建议,并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员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够聪明,觉得特例独行、打破规矩比较有“面子”。中国的员工,特别是80、90后,从小的生存环境是比较自我的,成长的环境很难帮他们形成优秀的团队精神。于是长大后、毕业了,进入企业中,就把这些遗留的问题都丢给了企业、丢给了老板,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的企业、中国的老板承载了很多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要教员工打招呼、教员工礼仪、引导他们建立优秀的品格,教他们服从、教育他们要有团队精神,而这些,本该是家庭、学校、政府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全部留到了企业。然后企业还要再教他们做事。
在企业里,辛辛苦苦培养了多年的员工,很容易因为某个小事情不开心,或者竞争对手开出每月多200的薪水,或者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要“创业”,就选择离开。而他们离开时,甚至会带走公司的资料,带走公司的人,以及打算成为公司的竞争对手。
在人才市场招聘,你问那些80、90后的求职者,以后想做什么?十个有八个会告诉你,我想做自己的事业,我以后要做老板!
所以,在中国经营企业、做老板、带团队是很不容易的,老板是风险很高的职业。

相关课程: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