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已经三十多岁,看到同龄人多已在公司中做到中层,甚至有优秀的后辈已经做到经理助理的位置,自己却还原地踏步,不禁压力倍增。他告诉记者,随着年龄增大,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感觉事业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施展拳脚的天地似乎变小了。
其实,像陈先生这样的职场人有很多。30多岁了却依然升迁无望;突然发现自己入错了行,却不敢贸然改行;再也没有一言不合便潇潇洒洒辞呈一递的魄力;生孩子的计划一拖再拖,唯恐孩子生了职位也没有了……
“对于相对基层的职位来说,职场年龄的分水岭一般在35岁。”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者咨询顾问张桢宁告诉记者,不同的岗位状况不同,例如企业在招聘高管时更看重的是经验而非年龄,但对于一般的岗位而言,35岁就是一个门槛,例如,很多企业在招聘启事中都注明要求35岁以下。
于是,35岁变成了职场人惧怕的尴尬的年龄。
小王做了多年的编辑,自己感觉很难再有提升,这两年一直考虑转到发行上去,但屡屡碰壁。他告诉记者,去应聘时候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哪些客户资源?”事实上,一直做案头工作的小王对于可以转化为广告资源的企业并无积累。
张桢宁指出,35岁以后再选择改行要尤其慎重。企业在招聘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时候,会很看重应聘者所拥有的资源,包括知识积累、人脉关系、客户资源等。如果在工作很多年后突然改行,进入新的领域,原来拥有的资源会失去用场,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但是,如果改行后能够将自己原来拥有的资源和现有工作做一个好的对接,则是可以考虑改行的。
其实也有成功转型的例子。Vivi原来也是在媒体工作,但后来选择去一家曾经经常打交道的企业任媒体公关部经理,她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转型成功,正是因为自己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并且深谙与媒体的相处之道。
张桢宁指出,虽然35岁在职业生涯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年龄,但是完全不必有“年龄恐惧症”。
首先,具体到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状况。例如欧美500强等知名企业中职员的提拔速度会相对较慢,这是因为企业制度相对规范化,层级很多,职业通道相对较长;日资企业则会比较注重工龄序列,因此被提拔的速度也不会很快;但是在民营企业中,职员则有机会获得较快的提升。因此,在一些大企业中的升迁不用太过心急。
其次,经理人的职位总是相对较少的,因此致力于在本领域内成为专家才是更切实的选择。例如,做技术的员工可以向技术总监等职位努力。目前制度比较完备的现代企业也会强调这样多通道的职业发展,因为单通道的职业发展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