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这话一点不假,尽管现代社会人都不靠衣服了,靠整容靠化妆品了,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怎么穿衣服还是很重要。
像我们这种在500强工作的,你觉得每天西装革履就行了呗。错,大夏天的三十八九度高温你想热死我啊。
前阵子上海气温38℃,我们办公室来了一群又高又大的老外,端坐在会议室等我去做公司介绍。我穿了短袖衬衫去,一进门就觉得特别压抑,老外们男的个个穿深色西装打着领带,女的是各色的商务套装。我本来型号上就比人小一号,加上穿得单薄,会议室又开着过强的冷气,简直就像是南极被一群高大企鹅围在当中的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热带火鸡。
所以,现在参加什么活动,都要按国际惯例问“dress code”是什么,直译是穿衣代码,一般就是说“着装要求”。
总的来说,西方人对穿衣代码比较讲究,连玩都讲究。那次在纽约,我们一位自称对当地很熟的同学晚上带着一帮人去一个据说是很IN的酒吧,浩浩荡荡地过去,在门口被人拦下,指着告示给我们看,上面说Dress Code:Kinky.在这种时候你就比较烦那些英文不太好的人,还很嗲地大声问“什么叫kinky啊”?这时候我们领队显示出了素质,果断地把大家拉到一边:“咱们走吧,今晚是同性恋Party.”
想当年70年代美国的Studio 54俱乐部,每天晚上老板亲自在美国选人,你必须长得足够特别,穿得足够特别,才能进门,许多好莱坞明星都被拒之门外。据说有一天两个女孩扮酷,各骑了一匹马去,老板说:“不错,马进去,你们俩下来,外边呆着。”
电影和童话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女主人公很穷,得到一个机会参加国王的舞会,却受制于没有合适的衣服和鞋子,极为不爽。好在有仙人通过魔法得到服装,女主人公最后嫁给了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知道dress code与知道却没有dress,同样的不爽。
总的来说,在西方国家,英国较美国在着装上要求更繁琐。我1994年在英国工作时,报上登了一条消息,说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女性员工可以穿裤子了——她们以前上班是一定要穿裙子的。这对我们这种收入不高但又要出席各种活动的人来说极为痛苦,男士礼服要去商店租,女士参加party要有各式的帽子,买了以后,这些东西回国后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国内,我特别喜欢对dress code进行的各种创造性解释。今年7月,我们在南京搞一个庆典活动,在厂房里做,没有空调。“7月”,“南京”,“无空调”,这几个词摆在一起就那么有震撼力。我们请柬上dress code一栏写着要求正装。结果,中国的领导纷纷穿短袖衬衫打领带,或者短袖衬衫外面套上很薄的西装,只有那些可爱的老外穿长袖西装,还很高雅地露出白色的衬衫袖口。温度快奔40,领导讲话又一般比较长,我们看到大汗淋漓直喘粗气的老外,真是又心疼又同情。
有一天傍晚我正在逛商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哪儿呢?”
“外面呢。”
“吃了吗?”
“还没有。”
“那就赶快过来,我这里有一个富豪的慈善晚宴,我请的富豪临时来不了了,你把座位顶上去。”
我马上问:“Dress code是什么,我刚下班,衬衫是长袖的,没西装没领带,行吗?”
“什么code不code,你过来就行了。”
我讲这件事完全是为了表明我的素质,对于装富豪替人捧场之类的根本不在话下,但是极其重视dress code.因为错了就会穿帮,就像大灰狼披上羊皮参加羊的party,不慎露出了尾巴,被羊们指着后背说,“什么素质,还想在我们这个圈子混!”
去了以后就放心了,原来富豪都是低调的,特别是这种给妇女儿童捐款的活动,大家都不想太张扬,所以穿什么的都有,最后捐钱最多的几位都是穿着特别不起眼的。
我总的感觉是,在我们同胞中,男士对dress code普遍不大讲究,女士则过分讲究。比如说,在任何旅游景点,包括山上,都可以看到典雅的或试图典雅的穿着高跟鞋的女士在四处游荡。
男人简单一些,如果你不想早晨费精力去想dress code,你就穿上白色或灰色短袖衬衫,深色裤子,足以应付你一天的活动:白天去装修市场、建筑工地,到客户那里收账,谈新的合同,晚上约女朋友看电影,或者去四川北路听东北二人转。
相关推荐
三维礼仪 成就一生
职业形象塑造与商务礼仪
塑造员工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