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潜规则,不写在条例里,不挂在嘴边上,只有在行为表现中体现。常说新员工“涉水太浅”,其实就是对其不懂潜规则的一种评判。人情是职场中的一门必修课,不懂人情世故则不可能在职场中逢缘,没有贵人就没有升迁。两颗重磅炸弹——“人情”与“潜规则”的组合——人情潜规则,你了解多少,是否有触雷的可能呢?
为什么人情一定要还?你敢不还吗?
又有同事要结婚,今年办事的太多,存折一直在大出血,我心疼的辗转难眠,想了万种逃避的理由,但却是有心无胆,谁让我一个月前收了他一个人情呢。人情是债,不还,便要遭到自己内心的谴责。
即便能找个不错的理由使自己内心开脱,但怕事情一传出,只是换了另一种更惨烈的“死法”——被别人的唾沫淹死。要明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不要轻易地接受人情。
还真有个同事“人没去,礼没到”,说当事人告知的太晚,他已有安排。不到两个月,他找我聊天时大吐苦水:“得罪人了,项目审核卡在他哪了。”
专家提点:无人可游离于人情之外,所以不是不能接受人情,而是要有选择的接受。
循环,简单地说就是一次“送”与“受”的完成。因为“人情必还”的特殊性,“人情循环”也成了一种必然。
“上饭桌解决”的行事风格是人情循环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但这种循环多为一次性,事办成了,人情就断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就体现在此。对于这类商业性人情,一定要有“收进一粒芝麻,拿出一棵西瓜”的觉悟,否则就是“刀光剑影”的结局。
而钱钟书先生生前在孤岛上写的时候,曾十分窘迫。恰巧黄佐临导演上演了和,并及时支付了现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实因她怀揣老父的一封亲笔信的缘故。
良性的人情循环其实处处在我们身边演绎着,人情可能大过天,可能薄如纸,不论如何都应铭记与心,择日涌泉相报。
专家提点:细水长流才能使我们获得一生难求的情谊。
食品有保质期,过期了食用会损害身体健康;人情也有保质期,过期了效用就降低或者消失。两星期前示好送去的西瓜,两星期后在对方心里只剩下西瓜籽。
L在学生时代的一位友人如今是一家名医院的医生,L在四年前得知了该消息后,便开始与他联系,当他有求与L时,L都尽力而为。前些日子,L的家人突发急病急需“床位”,想到找友人帮忙,在他的帮助下,L的家人两周后便顺利出院。
可见,L十分善于把握人情保质期。人情的保质期像是手机号码的有效期,只要及时充值便可增长有效期期限,只是后者更透明。记得一位人际关系应用专家曾这样教导:拿一本小本子,记录下你所有认识的人,写上他们的联系方式及所拥有资源,然后按照资源的量和质对其进行分类,确定下每周需要联系的人是谁,谁可以每个月联系一个,谁只用寄送卡片等。这样便能花最少的精力去维护人情,使其保质期延长。对于现在生活烦琐零乱的我们,这不失为一个良方,但切记不能让其他人看见小本子。
专家提点:人情的回报和维护规则都是宜早不宜迟。
物种讲究生态平衡,人情也讲究生态平衡,平衡既是和谐。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交容度值,社交容度是衡量一个人人情密度是否平衡的箱体,在箱体内即为平衡。每个人的社交容度不用,悟空小一些,八戒大一些,而这主要取决于性格。
A已经做了七年销售,自己悟出一个道理:一定要常做人情给潜在客户。她认为这样订单的成功率会大增,但怕他人受恩之后会忘记或不知受了恩,所以她总在施恩后有意无意的加上一句“这是给你的人情哦”,有一天,一个大客户拒绝了她的销售,表面上说公司没有需求,但经过A多方打听才知道,大客户原来是对她本人有意见,嫌她心计过重,斤斤计较。
其实,我们不仅应该让自己的人情生态保持平衡,勿自闭。也应为别人的人情生态平衡尽一份力,不要增加对方负重或打破对方平衡。这对别人、对自己都不是一件好事。
专家提点:过度的开发是一种人情污染。